茫荡筠竹烛桥灯

福建
🎧  听景点介绍

每年正月十三之夜,延平区茫荡镇筠竹村里,欢声笑语、热闹异常,村民们舞起了自制的烛桥灯,以独特的方式欢度元宵佳节,欢庆丰收年景,祝愿新年气象。

据传,闽王王审知第二十八世孙王佑,系筠竹始祖王成都之曾孙,其因木匠手艺精湛,于明初受皇帝册封为“四大匠人”之一,封龙凤标票加玉印,王佑奏帝曰:“谢主龙恩,在下身居深山辟壤,匪祸日胜,受此厚封,恐难安居。”皇上曰:“再封汝神铳四口。”当时,神铳几口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京都、省府或是受皇帝御封过的人的家乡方可燃放四口神铳,其余地方只能放三口以下神铳。王佑进京受封时,正值京城闹元宵,家家张灯结彩,龙灯、舞狮热闹非凡,各呈异彩。王佑深受启发。返家后,自创一格,集龙灯与宫灯为一体,易静为动,遂制成了独具一格的烛桥灯。烛桥灯取自太极,万象呈辉之姿而舞之,由100多人各托一板组成,200多米的烛桥灯,亦静亦动,流光溢彩,极具观赏性。

相传茂地村山形像一条“睡龙”,故原桥名“睡龙桥”,至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修此桥,方言“睡”与“瑞”谐音,用瑞龙做桥名更吉利,故改今名。现拱顶有“瑞龙桥”石刻匾额。正因为巨龙在此睡觉,蚊虫蜘蛛均不敢打扰它,因而,每年元宵佳节茂地人不得舞龙灯,怕吵醒睡龙飞走,以免破风水而遭灾。故而逐户出一壮丁,托一板凳,用宣纸糊灯,每板约2米,上置2盏灯,花灯上画有各种吉祥图案,表明着每户人家对来年的祈求心愿,每灯内燃有红烛,每块板的头尾凿有洞孔,作为撑擎与其它灯板串接用。百十来号人板板相连,蜿蜒而行,礼仪队为前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夜空中,令人目迷神摇,尉为壮观,小伙子们舞耍起来,兴致更浓,走村窜户,至深夜方休。

由于烛桥灯易舞易学,深受群众喜爱,不少乡村竞相仿制,流行一方。后来,曾因- 或年景不济而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贺丰收,祝愿新春更加美好,烛桥灯作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的一个特色项目,又逐步风行起来,其中筠竹村最为精彩。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