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瓠与辛女传说

湖南
🎧  听景点介绍

沅水是大自然造就的一条神奇的河流,是湖南四大河流之一,它发源于云贵高原,穿过高山峡谷,流经贵州、湖南的几十个县(市),汇入洞庭湖,然后缓缓注入长江。在沅江水域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盘瓠与辛女传说就是流传的最为广泛、影响最深的神话故事之一,这个传说不仅在很多古书里有很详细的记载,而且至今还在苗、瑶等少数名族中广为流传。

盘瓠与辛女的神话故事发源于泸溪县,流传于各乡村和梁家潭乡、八什坪乡、潭溪镇、洗溪镇等地,集中表现在白沙镇的辛女村一带。盘瓠和辛女,讲述的是“神母犬父”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泸溪作为盘瓠文化事象的发祥地,除了民间口头传说的事故外,大量的地貌实体,都与传说相关联,而且还保留着多种多样的盘瓠崇拜的民俗事象和物态化的文化遗存。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在上古时代即高辛时代,高辛王和犬戎国经常交战,由于犬戎国有一个姓吴的将军,善于用兵,打仗非常厉害,高辛王的军队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为此高辛王在全国各地招募兵勇,并告示群臣,谁能打败犬戎国的吴将军,并取其头者,愿将自己的爱女送他为妻,并提升职务,给予金银。群臣惧怕吴将军,无一人敢应允此事。在沅水中游西岸盘瓠山脚,有一个山洞叫着盘瓠洞,洞里住着一只从天上下来的神犬叫盘瓠,他得知这一消息后,摇头一变,从洞中走出来,成了一个十分英俊的后生,盘瓠投军于高辛王部下,作战十分英勇,打败了犬戎国的吴将军,并将其头砍下来献给了高辛王。

高辛王没有食言,将闺女嫁个了征战功臣盘瓠,从此辛女便随盘瓠迁来沅水中游西岸的盘瓠山居住。在这里住了五年后,高辛王从京城(现在洛阳一带)派使官将他们全家接回京城居住,后来其子女不习惯北方平原生活,又回到了南方的盘瓠山一带住居,高辛王送给他们陶器,木器,铁器和粮麻种子,还有刀,等工具及织具,机床等。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赶回来,在这里重新创业安家。

盘瓠和辛女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英俊的后生,偶尔出洞则是一条狗,他们相亲相爱,生下了六男六女,当他们的儿子长大后,多次问母亲,他们兄弟怎么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呢?每次母亲都巧妙的回答:你们父亲在外公那里做高官,天高路远,难得回来。几个儿子任然被蒙在鼓里,一直把同他们住在一起的盘瓠当成猎狗,六兄弟每次上山前,盘瓠就从洞里跑出来跟他们上山打猎,辛女见盘瓠辛苦劳作疼在心里,一天辛女见盘瓠从山上回来累的直喘粗气,其心难忍,就把几个儿子叫到一边说:“这狗就是你们的亲身父亲,你们不要再劳累它了……”

盘瓠与辛女生下的六个儿子个个性格暴躁,当他们从母亲口中得知盘瓠就是他们的亲生父亲后顿感非常的羞辱,非常的气愤,兄弟六人商议,要将盘瓠杀死,盘瓠知道后,拼命的逃跑,六兄弟穷追不舍,最后终于将盘瓠围在一个小小的山冲里活活打死,辛女知道盘瓠被杀害这一噩耗后,哭的死去活来,斥责儿子伤天害理,杀害亲生父亲,儿子根本就听不进母亲的话,用木棒将盘瓠抬下来,从辛女溪口甩下了河,辛女忍痛含泪赶到河边,从水中抱起盘瓠的尸首,此刻六兄弟又赶过来,从母亲手中抢过盘瓠的尸首再次抛下河中,让它流入1大海,叫母亲再也见不到他的踪影,永远忘掉被人传言的那段丑闻。盘瓠遭杀害后,辛女由于忧伤过度,结果化成岩石立于沅水河边,这就是人民长期瞻仰的辛女岩,盘瓠的尸体随河水往下流,时沉时浮,他那六个女儿知道盘瓠被杀害时,悲痛欲绝,没命的跟着父亲的尸体追赶,追到沉狗潭(后称沉砣潭)六姐妹哭干了泪水,将盘瓠的尸体打捞上岸即安葬在岸边,她们日夜搬岩垒土,终于垒起了一座立于泸溪老县城东岸的盘瓠墓(后又名称砣山)。

盘瓠死后,他们自相婚配,繁衍生息称盘瓠蛮。也就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苗、瑶、畲、佤的始祖,他们视盘瓠为神父,辛女为神母,历代建有很多寺庙、庵来祭祀与敬奉。如在沅水中游一带就建有辛女祠、辛女庵、辛女宫、辛女寺、盘瓠庙等。

盘瓠与辛女的神话传说,约产生于母系社会向夫权社会过渡时期,凄美的故事,流传久远,代代传诵,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更是我国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宝库中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盘瓠与辛女传说,是初根植于苗族先民渔猎经济与原始农业社会的土壤里,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逐渐发育,继而出现崇拜盘瓠辛女的宗教祭祀并衍生出诸多的文化现象。此神话传说,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高辛之犬盘瓠,讨灭犬戎,高辛以少女妻之,封盘瓠氏。”此后,晋朝干宝撰写的《搜神记》、进朝范晔的《后汉书》将神话故事情节化了,北魏郦道元不仅从地理的角度作了详尽的考查,而且还搜集了不少逸闻传说。此外,如《武陵记》《蛮书》《唐书》《溪蛮丛笑》《峒溪纤志》等历史古籍大都为盘瓠和辛女传说的记载。而且多数史书把盘瓠直接写成苗人之祖。

泸溪苗民敬奉盘瓠和辛女,由来已久。他们称盘瓠为“公公”,称辛女为“娘娘”,盖庙宇,塑神像,常年祭祀。苗族不吃狗肉的遗风,至今仍在流传,而“母舅为大”的观念,至今还相当普遍的保留着。

盘瓠文化,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活态性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或许最具特殊意义和最具代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