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孽龙舞

湖南
🎧  听景点介绍

芷江孽龙舞是我国龙舞系列中的一种独特的舞龙形式,又称“独龙”舞,整条龙由1人舞,加上舞宝人,一共才2人。舞动时其奇妙的技艺以及独特的鼓乐伴奏将龙的精、气、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热闹非凡。

芷江孽龙舞在侗寨人们心中是有朝气、有生命力、飞黄腾达、瑞气呈祥的象征。它主要流传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一带及其周围的杨公庙乡。2008年,芷江孽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孽龙舞源于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田氏家族,即孽龙舞是富家团村田姓人的氏族灯艺。芷江侗族自治县田姓总人口为4700多人,分布在土桥、杨公庙、新店坪等乡镇。富家团村有800多人。由于孽龙发源地交通较闭塞,因此这种独特的舞龙方式流传范围较窄。除本乡及周围个别乡镇外,其他地方均很难见到。同时,由于旧时族长有规定,技艺不能传外姓,因此除了田姓一族能学习之外,其他姓氏不能学舞龙,导致现今会舞孽龙的人越来越少。

富家团田姓山寨背后有座高山叫雕鹏界,龙脉起伏,蜿蜒向东。田姓人世代上山朝拜。相传有一年,山上一只金鸡生蛋,生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没生出来,疼痛难忍,白天黑夜“咯咯”直叫,不想却引来了一条大黄蛇,金鸡一见便惊慌展翅逃命,同时产下一个很大的蛋。黄蛇欲吃蛋,却因蛋较大无法吞下,于是便盘在窝中将蛋严实地裹在其中。不想几天之后,蛋被孵化,从里面钻出个蛇头鸡身的怪物。大黄蛇见状慌忙离开……后这怪物出来觅食,飞过村寨时被人们发现,人们倍感惊奇。谁知当年却发生罕见的虫灾,几百亩稻田颗粒无收。后有相术之人说,一定是孽龙横空出世,祸及人间。如想过平静安宁的日子,唯有用篾扎成龙的形状,腹中点燃蜡烛,以宝开路,进行舞龙,以感化孽龙改恶行善。从此,每年春早秋后,逢年过节,便有了舞孽龙的习惯,而孽龙也受到人的感化,成为乡民的保护神、庇佑者。

芷江孽龙舞在隋末唐初年间便开始流行。每逢春节,都有舞龙拜节、欢庆丰年的习惯。从大年初二起,舞龙贺岁活动就伴随着欢欣的锣鼓出现在侗乡的各个山寨,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到后来,由于汉族、苗族、土家族人的迁入,带来了各自的乡土文化,常见的舞长龙也随之进入龙舞行列。由于长龙的到来,使得孽龙在气势上显得小气。于是舞孽龙的民间艺人,在舞法上进行大胆创新,在腾跃、滚动、扭、探、俯、摇等多种姿态上加以改良,使其更显灵活威武,但必须身强体壮之人才能舞出其势。从此孽龙舞成为龙舞中的亮点,而不是长龙的陪衬。

富家团村当地农民将“孽龙舞”称为独龙舞、劣龙舞。舞者为两人,一人舞龙,一人舞宝。有“单宝戏龙”、“双宝戏龙”两种形式。即舞宝人拿一个宝或两个宝。而“双宝戏龙”更是使人眼花缭乱。其基本步法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青山牛摆尾、鹞子翻身、黄龙缠腰几种。经过民间艺人多年来的不断加工和改造,至今已发展成为一种有一定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

田姓人均知道孽龙是一种脾气异常古怪、暴躁的龙。因此从它的制作、表演,到最后“化龙”都有一定的讲究、习俗。制作龙时,上山砍回竹子后,在族长家中堂屋神龛上烧香祭祀后方能开竹破篾。孽龙做成后,将其供上神坛,进行最重要的一项仪式即“开咽喉”。由祭祀者烧香、叩首,将祝词诵唱一遍后,点燃三根香将龙的咽喉烧开三个小洞,称之为“开咽喉”。据说开咽喉的龙才有灵性,舞到各家各户时,才百无禁忌,不会惊吓老人小孩。至正月十五舞龙结束时,要在溪边举行“化龙”仪式。摆出供品香纸,将龙放在堆了柴火稻草的化龙台上,等族长做完法事后,点燃柴火,乡民齐拜,将龙送走,并祈求孽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万事顺意。

孽龙的制作工艺

孽龙的龙身是用篾在一根六尺长的竹棍上织成蛇身龙头的架子,糊上皮纸,用颜料画上龙鳞,在头内点一支蜡烛。

宝用竹棍做成宝架,用篾织成一个直径一尺五寸大小的圆球,外用红、绿绸子蒙上。球中间用一粗铁丝横穿在空架上,使宝能滚动。宝内点蜡烛。

龙头的主要颜色是黄色,并以老黄为主。以前用纸加工,一般采用黄色纸,涂画颜色并简单在上面勾几笔,笔画简单,工艺不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今龙头制作工艺考究,笔画复杂,真正再现出民间工艺美术的水平。

加工后的龙头前后面颌都是靛蓝色,眼内白色,眼珠黑色,眉毛黑黄二色相衬托,鼻红色。有小瓜子状黑色块衬在两侧为鼻孔,自鼻梁向上延伸至头正中间,有红色大圆盘,逐渐向下形成许多小背骨状。眉上两侧用白色勾画许多的花纹,好似鱼鳞斑,并用金粉在上面勾画花边纹,在没有绘画的地方,则用金粉斑点作装饰。龙的角用三色相涂(黑色上再画棕色)。龙齿白色。下面各嵌一条细水红色。嘴和舌为大红色,嘴唇上为蓝色,下为绿色,并在上面勾画古代对称花纹,也可用金粉勾纹。龙的身体为黄色,上面勾画红色辐射状纹。龙头两侧以绿色画成龙角,并用细线条画出脉纹。最后在嘴下、唇腭边安装红色胡须,长约0.4米~0.5米。

龙头的触须,老式是两根篾延长相交叉朝后弯曲。并式触须,是两须平行0.15厘米~0.2米。耳曲形朝下,向外成钩,一直向后伸出。全长约0.3厘米~0.4米,颜色全白色。要求粗0.5厘米~0.7厘米左右,略细。

龙耳用纸糊成。然后用红色颜料在上面勾画龙鳞形状。要求大小一致,有立体感,与龙头连接处要用纸接好。

龙尾与龙耳相同。龙鳍和尾尖也用绿色,装饰与龙身一样。

芷江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民俗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一些原汁原味的侗民俗文化散布在其周围的边远乡镇。其中流传在芷江土桥乡富家团村的舞龙习俗,是现今保存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民间艺术之一。2008年,芷江孽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