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花灯

湖南
🎧  听景点介绍

桑植花灯是湘西花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分为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等。桑植花灯是汉文化歌舞艺术与桑植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舞艺术。

桑植花灯主要流行于湖南桑植县的39个乡(镇、场)及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桑植花灯的演出形式多为“对子花灯”,表演人数一般为一男一女两个角色,男子形象滑稽、诙谐,女子形象优雅、端庄,花灯种类繁多,有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等。2008年,桑植花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桑植花灯起源颇早。五代时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书》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此记载所称年代,距今1300余年。“花灯”一语由此而来。据清乾隆版《桑植县志》记载:“元宵剪纸为花灯,或制花灯,扮演楼台故事。街衢鼓乐社日,乡村结彩赛会,悬牲醪于树下,祭毕享其胙。”花灯的种类繁多,据清同治版《桑植县志》载:“上元灯有龙灯、狮灯、鱼灯。男女妆唱插秧采茶等曲目打花鼓。”

明代以后,桑植花灯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是明末清初,连年不断的征战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数汉人1搬迁到桑植,也将境外花灯带了进来,桑植各族人民很快将境外花灯吸收融汇于桑植花灯和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二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桑植各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生活习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武花灯,形成了第二个发展时期。

桑植花灯是桑植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原生态桑植花灯主要在桌子上打,由两个男人打,一个扮女的,一个扮男的。桑植花灯种类繁多,有文花灯、武花灯、拐子花灯、老人花灯、丰收花灯等。桑植花灯动作极为丰富,桑植花灯艺人这样描述桑植花灯:“花灯形象三百六,禽兽妖魔龙鱼猴,日月雷雨山草木,打好花灯不用愁。”

桑植花灯讲究套子和圈子。套子指手、脚、身、步相关联的动作。圈子则是许多动作的组合。桑植花灯套子有开山、尖子、捎马、花手、海底摸沙、金盆泼水、关云长挑袍、抱石开弓等100个,还有“嫦娥奔月”、“鳊鱼上滩”、“昭君出塞”等80多种组合动作。花灯圈子有三翻身、三转、三摸、一把弓、半边月、扯四门、剪刀夹、双边出场、游扇、流筒篙子、荷花出水等。

桑植文花灯代表节目是《四季花儿开》,通过对四季花鸟形象的塑造,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希冀幸福美满的爱情像花儿一样;桑植武花灯代表节目是《十打》,通过塑造流传于民间天地精灵的形象,反映桑植各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桑植拐子(丑)花灯有《莫学花椒黑良心》,老人花灯有《十办》,丰收花灯有《聚钱罐》等代表性曲目。2008年,桑植花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