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唢呐、锣、钹等,并夹用马锣的“川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汉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现在尚存六百五十余出,较流行的约三百多出,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传说故事,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打花鼓》、《审陶大》、《合银牌》、《斩李虎》、《宇宙锋》、《闹金阶》、《哭祖庙》等。
汉剧的脚色行当较为完整,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对兄弟剧种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汉剧在发展中先后涌现出米应先、余三胜、余洪元、董瑶阶、李彩云、李春森、吴天保、陈伯华等众多杰出的艺术家,尤其是解放后形成的吴(天保)派和陈(伯华)派表演艺术代表了汉剧发展的高峰,在全国影响很大。
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至今湖北省境内仅存两个专业汉剧院团,许多剧目和传统技艺正随着老艺人的谢世而失传,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米应先(1780~1832)米应先(1780~1832) 又名喜子,字石泉。崇阳人。清朝汉剧演员。
初演汉调老生,唱做俱佳,人称为“湖广名优”,其家乡人呼之为“米戏倌”。约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至京师,搭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演出。演关羽戏,轰动北京。西皮、二黄由此在戏曲中大为风行。作春台班台柱二十年,积劳成疾,呕血而死。......详细>>>余三胜(1802~1866)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湾人。幼学汉戏,工老生,后改唱京剧。清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隶“春台班”,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国粹“京剧”创始人之一。
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花腔......详细>>>余洪元(1875~1938)余洪元:汉剧艺术大师、“余派”老生的创始人。
余洪元(1875―1938年),原名金宝,字丹圃,祖籍湖北咸宁,生长于沙市。
他幼年常至玉菊班玩票,学习楚调(汉剧)艺术,拜“荆河派”前辈、名胡双喜为师,技艺渐精。
1900年赴汉口,入名丑袁一苟主持的:“福星班”搭档 。饮誉各茶园和春酒堂会。他研究“汉河派办名 任天全的演唱功夫,汇荆河、汉河二派为一流,并广泛吸收其它名家的表演技巧,终于创造......详细>>>董瑶阶(1894~1952)董瑶阶,男,(1894~1952) 汉剧大师,艺名牡丹花。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新里仁口)人。从师李老五、赛黄陂。清宣统三年(1911年)来汉入福兴班。声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并茂,被誉为“花衫状元”。表演演风格工细明朗,刚健多姿,独踞汉剧贴旦首席近40年。汉剧名旦陈伯华得其亲授。
民国5 年(1916年) ,董和汉剧名师余洪元等人被黎元洪召入北京。他精嚣的表横艺术,在京影响颇大......详细>>>李彩云(1873~1950)李彩云,(1873―1950),男,湖北汉剧旦角。湖北监利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幼读私塾,酷爱汉剧,弃学从艺,拜李四喜为师,习“四旦”。天资聪颖,表演形神俱佳。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汉口大福兴班登台即显露头角。1916年,为配合反袁(世凯)斗争,请邓天澜编写时装汉剧《蔡锷脱险》,与其弟子黄桂卿连演数十场。1920年随同余洪元进京义演赈灾,受到好评。
李身材魁梧,但妆饰登场,秀丽......详细>>>李春森(1881~1960)李春森,生于1881年,卒于1960年,艺名大和尚,祖籍湖南沅陵。他幼年随名丑汪天中学戏,以演《偷鸡》、《盗甲》等武戏见长。生平喜演《扫秦》、《跑楼》、《双下山》、《游赤壁》等和尚戏,孤以“和尚”作艺名。
他功底深厚,戏路极宽。早年在乡间演戏时,常在稻茬田中练矮子步,后演《跑城》、《打花鼓》等戏,皆得力于腿功。与董瑶阶(牡丹花)合演《活捉三郎》,有身轻如纸的“提影子”表演。他擅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详细>>>吴天保(1903~1967)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中国汉剧演员,工生。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初期,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汉剧抗敌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投入戏曲改革活动,演出过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详细>>>陈伯华(1919~2015)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
米应先(1780~1832)米应先(1780~1832) 又名喜子,字石泉。崇阳人。清朝汉剧演员。
初演汉调老生,唱做俱佳,人称为“湖广名优”,其家乡人呼之为“米戏倌”。约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至京师,搭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演出。演关羽戏,轰动北京。西皮、二黄由此在戏曲中大为风行。作春台班台柱二十年,积劳成疾,呕血而死。......详细>>>余三胜(1802~1866)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湾人。幼学汉戏,工老生,后改唱京剧。清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隶“春台班”,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国粹“京剧”创始人之一。
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花腔......详细>>>余洪元(1875~1938)余洪元:汉剧艺术大师、“余派”老生的创始人。
余洪元(1875―1938年),原名金宝,字丹圃,祖籍湖北咸宁,生长于沙市。
他幼年常至玉菊班玩票,学习楚调(汉剧)艺术,拜“荆河派”前辈、名胡双喜为师,技艺渐精。
1900年赴汉口,入名丑袁一苟主持的:“福星班”搭档 。饮誉各茶园和春酒堂会。他研究“汉河派办名 任天全的演唱功夫,汇荆河、汉河二派为一流,并广泛吸收其它名家的表演技巧,终于创造......详细>>>董瑶阶(1894~1952)董瑶阶,男,(1894~1952) 汉剧大师,艺名牡丹花。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新里仁口)人。从师李老五、赛黄陂。清宣统三年(1911年)来汉入福兴班。声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并茂,被誉为“花衫状元”。表演演风格工细明朗,刚健多姿,独踞汉剧贴旦首席近40年。汉剧名旦陈伯华得其亲授。
民国5 年(1916年) ,董和汉剧名师余洪元等人被黎元洪召入北京。他精嚣的表横艺术,在京影响颇大......详细>>>李彩云(1873~1950)李彩云,(1873―1950),男,湖北汉剧旦角。湖北监利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幼读私塾,酷爱汉剧,弃学从艺,拜李四喜为师,习“四旦”。天资聪颖,表演形神俱佳。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汉口大福兴班登台即显露头角。1916年,为配合反袁(世凯)斗争,请邓天澜编写时装汉剧《蔡锷脱险》,与其弟子黄桂卿连演数十场。1920年随同余洪元进京义演赈灾,受到好评。
李身材魁梧,但妆饰登场,秀丽......详细>>>李春森(1881~1960)李春森,生于1881年,卒于1960年,艺名大和尚,祖籍湖南沅陵。他幼年随名丑汪天中学戏,以演《偷鸡》、《盗甲》等武戏见长。生平喜演《扫秦》、《跑楼》、《双下山》、《游赤壁》等和尚戏,孤以“和尚”作艺名。
他功底深厚,戏路极宽。早年在乡间演戏时,常在稻茬田中练矮子步,后演《跑城》、《打花鼓》等戏,皆得力于腿功。与董瑶阶(牡丹花)合演《活捉三郎》,有身轻如纸的“提影子”表演。他擅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详细>>>吴天保(1903~1967)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中国汉剧演员,工生。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初期,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汉剧抗敌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投入戏曲改革活动,演出过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详细>>>陈伯华(1919~2015)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
米应先(1780~1832) 又名喜子,字石泉。崇阳人。清朝汉剧演员。
初演汉调老生,唱做俱佳,人称为“湖广名优”,其家乡人呼之为“米戏倌”。约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至京师,搭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演出。演关羽戏,轰动北京。西皮、二黄由此在戏曲中大为风行。作春台班台柱二十年,积劳成疾,呕血而死。......详细>>>
余三胜(1802~1866)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湾人。幼学汉戏,工老生,后改唱京剧。清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隶“春台班”,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国粹“京剧”创始人之一。
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花腔......详细>>>余洪元(1875~1938)余洪元:汉剧艺术大师、“余派”老生的创始人。
余洪元(1875―1938年),原名金宝,字丹圃,祖籍湖北咸宁,生长于沙市。
他幼年常至玉菊班玩票,学习楚调(汉剧)艺术,拜“荆河派”前辈、名胡双喜为师,技艺渐精。
1900年赴汉口,入名丑袁一苟主持的:“福星班”搭档 。饮誉各茶园和春酒堂会。他研究“汉河派办名 任天全的演唱功夫,汇荆河、汉河二派为一流,并广泛吸收其它名家的表演技巧,终于创造......详细>>>董瑶阶(1894~1952)董瑶阶,男,(1894~1952) 汉剧大师,艺名牡丹花。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新里仁口)人。从师李老五、赛黄陂。清宣统三年(1911年)来汉入福兴班。声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并茂,被誉为“花衫状元”。表演演风格工细明朗,刚健多姿,独踞汉剧贴旦首席近40年。汉剧名旦陈伯华得其亲授。
民国5 年(1916年) ,董和汉剧名师余洪元等人被黎元洪召入北京。他精嚣的表横艺术,在京影响颇大......详细>>>李彩云(1873~1950)李彩云,(1873―1950),男,湖北汉剧旦角。湖北监利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幼读私塾,酷爱汉剧,弃学从艺,拜李四喜为师,习“四旦”。天资聪颖,表演形神俱佳。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汉口大福兴班登台即显露头角。1916年,为配合反袁(世凯)斗争,请邓天澜编写时装汉剧《蔡锷脱险》,与其弟子黄桂卿连演数十场。1920年随同余洪元进京义演赈灾,受到好评。
李身材魁梧,但妆饰登场,秀丽......详细>>>李春森(1881~1960)李春森,生于1881年,卒于1960年,艺名大和尚,祖籍湖南沅陵。他幼年随名丑汪天中学戏,以演《偷鸡》、《盗甲》等武戏见长。生平喜演《扫秦》、《跑楼》、《双下山》、《游赤壁》等和尚戏,孤以“和尚”作艺名。
他功底深厚,戏路极宽。早年在乡间演戏时,常在稻茬田中练矮子步,后演《跑城》、《打花鼓》等戏,皆得力于腿功。与董瑶阶(牡丹花)合演《活捉三郎》,有身轻如纸的“提影子”表演。他擅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详细>>>吴天保(1903~1967)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中国汉剧演员,工生。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初期,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汉剧抗敌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投入戏曲改革活动,演出过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详细>>>陈伯华(1919~2015)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
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湾人。幼学汉戏,工老生,后改唱京剧。清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隶“春台班”,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国粹“京剧”创始人之一。
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花腔......详细>>>
余洪元(1875~1938)余洪元:汉剧艺术大师、“余派”老生的创始人。
余洪元(1875―1938年),原名金宝,字丹圃,祖籍湖北咸宁,生长于沙市。
他幼年常至玉菊班玩票,学习楚调(汉剧)艺术,拜“荆河派”前辈、名胡双喜为师,技艺渐精。
1900年赴汉口,入名丑袁一苟主持的:“福星班”搭档 。饮誉各茶园和春酒堂会。他研究“汉河派办名 任天全的演唱功夫,汇荆河、汉河二派为一流,并广泛吸收其它名家的表演技巧,终于创造......详细>>>董瑶阶(1894~1952)董瑶阶,男,(1894~1952) 汉剧大师,艺名牡丹花。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新里仁口)人。从师李老五、赛黄陂。清宣统三年(1911年)来汉入福兴班。声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并茂,被誉为“花衫状元”。表演演风格工细明朗,刚健多姿,独踞汉剧贴旦首席近40年。汉剧名旦陈伯华得其亲授。
民国5 年(1916年) ,董和汉剧名师余洪元等人被黎元洪召入北京。他精嚣的表横艺术,在京影响颇大......详细>>>李彩云(1873~1950)李彩云,(1873―1950),男,湖北汉剧旦角。湖北监利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幼读私塾,酷爱汉剧,弃学从艺,拜李四喜为师,习“四旦”。天资聪颖,表演形神俱佳。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汉口大福兴班登台即显露头角。1916年,为配合反袁(世凯)斗争,请邓天澜编写时装汉剧《蔡锷脱险》,与其弟子黄桂卿连演数十场。1920年随同余洪元进京义演赈灾,受到好评。
李身材魁梧,但妆饰登场,秀丽......详细>>>李春森(1881~1960)李春森,生于1881年,卒于1960年,艺名大和尚,祖籍湖南沅陵。他幼年随名丑汪天中学戏,以演《偷鸡》、《盗甲》等武戏见长。生平喜演《扫秦》、《跑楼》、《双下山》、《游赤壁》等和尚戏,孤以“和尚”作艺名。
他功底深厚,戏路极宽。早年在乡间演戏时,常在稻茬田中练矮子步,后演《跑城》、《打花鼓》等戏,皆得力于腿功。与董瑶阶(牡丹花)合演《活捉三郎》,有身轻如纸的“提影子”表演。他擅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详细>>>吴天保(1903~1967)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中国汉剧演员,工生。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初期,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汉剧抗敌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投入戏曲改革活动,演出过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详细>>>陈伯华(1919~2015)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
余洪元:汉剧艺术大师、“余派”老生的创始人。
余洪元(1875―1938年),原名金宝,字丹圃,祖籍湖北咸宁,生长于沙市。
他幼年常至玉菊班玩票,学习楚调(汉剧)艺术,拜“荆河派”前辈、名胡双喜为师,技艺渐精。
1900年赴汉口,入名丑袁一苟主持的:“福星班”搭档 。饮誉各茶园和春酒堂会。他研究“汉河派办名 任天全的演唱功夫,汇荆河、汉河二派为一流,并广泛吸收其它名家的表演技巧,终于创造......详细>>>
董瑶阶(1894~1952)董瑶阶,男,(1894~1952) 汉剧大师,艺名牡丹花。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新里仁口)人。从师李老五、赛黄陂。清宣统三年(1911年)来汉入福兴班。声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并茂,被誉为“花衫状元”。表演演风格工细明朗,刚健多姿,独踞汉剧贴旦首席近40年。汉剧名旦陈伯华得其亲授。
民国5 年(1916年) ,董和汉剧名师余洪元等人被黎元洪召入北京。他精嚣的表横艺术,在京影响颇大......详细>>>李彩云(1873~1950)李彩云,(1873―1950),男,湖北汉剧旦角。湖北监利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幼读私塾,酷爱汉剧,弃学从艺,拜李四喜为师,习“四旦”。天资聪颖,表演形神俱佳。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汉口大福兴班登台即显露头角。1916年,为配合反袁(世凯)斗争,请邓天澜编写时装汉剧《蔡锷脱险》,与其弟子黄桂卿连演数十场。1920年随同余洪元进京义演赈灾,受到好评。
李身材魁梧,但妆饰登场,秀丽......详细>>>李春森(1881~1960)李春森,生于1881年,卒于1960年,艺名大和尚,祖籍湖南沅陵。他幼年随名丑汪天中学戏,以演《偷鸡》、《盗甲》等武戏见长。生平喜演《扫秦》、《跑楼》、《双下山》、《游赤壁》等和尚戏,孤以“和尚”作艺名。
他功底深厚,戏路极宽。早年在乡间演戏时,常在稻茬田中练矮子步,后演《跑城》、《打花鼓》等戏,皆得力于腿功。与董瑶阶(牡丹花)合演《活捉三郎》,有身轻如纸的“提影子”表演。他擅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详细>>>吴天保(1903~1967)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中国汉剧演员,工生。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初期,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汉剧抗敌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投入戏曲改革活动,演出过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详细>>>陈伯华(1919~2015)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
董瑶阶,男,(1894~1952) 汉剧大师,艺名牡丹花。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新里仁口)人。从师李老五、赛黄陂。清宣统三年(1911年)来汉入福兴班。声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并茂,被誉为“花衫状元”。表演演风格工细明朗,刚健多姿,独踞汉剧贴旦首席近40年。汉剧名旦陈伯华得其亲授。
民国5 年(1916年) ,董和汉剧名师余洪元等人被黎元洪召入北京。他精嚣的表横艺术,在京影响颇大......详细>>>
李彩云(1873~1950)李彩云,(1873―1950),男,湖北汉剧旦角。湖北监利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幼读私塾,酷爱汉剧,弃学从艺,拜李四喜为师,习“四旦”。天资聪颖,表演形神俱佳。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汉口大福兴班登台即显露头角。1916年,为配合反袁(世凯)斗争,请邓天澜编写时装汉剧《蔡锷脱险》,与其弟子黄桂卿连演数十场。1920年随同余洪元进京义演赈灾,受到好评。
李身材魁梧,但妆饰登场,秀丽......详细>>>李春森(1881~1960)李春森,生于1881年,卒于1960年,艺名大和尚,祖籍湖南沅陵。他幼年随名丑汪天中学戏,以演《偷鸡》、《盗甲》等武戏见长。生平喜演《扫秦》、《跑楼》、《双下山》、《游赤壁》等和尚戏,孤以“和尚”作艺名。
他功底深厚,戏路极宽。早年在乡间演戏时,常在稻茬田中练矮子步,后演《跑城》、《打花鼓》等戏,皆得力于腿功。与董瑶阶(牡丹花)合演《活捉三郎》,有身轻如纸的“提影子”表演。他擅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详细>>>吴天保(1903~1967)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中国汉剧演员,工生。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初期,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汉剧抗敌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投入戏曲改革活动,演出过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详细>>>陈伯华(1919~2015)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
李彩云,(1873―1950),男,湖北汉剧旦角。湖北监利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幼读私塾,酷爱汉剧,弃学从艺,拜李四喜为师,习“四旦”。天资聪颖,表演形神俱佳。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汉口大福兴班登台即显露头角。1916年,为配合反袁(世凯)斗争,请邓天澜编写时装汉剧《蔡锷脱险》,与其弟子黄桂卿连演数十场。1920年随同余洪元进京义演赈灾,受到好评。
李身材魁梧,但妆饰登场,秀丽......详细>>>
李春森(1881~1960)李春森,生于1881年,卒于1960年,艺名大和尚,祖籍湖南沅陵。他幼年随名丑汪天中学戏,以演《偷鸡》、《盗甲》等武戏见长。生平喜演《扫秦》、《跑楼》、《双下山》、《游赤壁》等和尚戏,孤以“和尚”作艺名。
他功底深厚,戏路极宽。早年在乡间演戏时,常在稻茬田中练矮子步,后演《跑城》、《打花鼓》等戏,皆得力于腿功。与董瑶阶(牡丹花)合演《活捉三郎》,有身轻如纸的“提影子”表演。他擅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详细>>>吴天保(1903~1967)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中国汉剧演员,工生。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初期,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汉剧抗敌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投入戏曲改革活动,演出过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详细>>>陈伯华(1919~2015)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
李春森,生于1881年,卒于1960年,艺名大和尚,祖籍湖南沅陵。他幼年随名丑汪天中学戏,以演《偷鸡》、《盗甲》等武戏见长。生平喜演《扫秦》、《跑楼》、《双下山》、《游赤壁》等和尚戏,孤以“和尚”作艺名。
他功底深厚,戏路极宽。早年在乡间演戏时,常在稻茬田中练矮子步,后演《跑城》、《打花鼓》等戏,皆得力于腿功。与董瑶阶(牡丹花)合演《活捉三郎》,有身轻如纸的“提影子”表演。他擅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详细>>>
吴天保(1903~1967)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中国汉剧演员,工生。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初期,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汉剧抗敌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投入戏曲改革活动,演出过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详细>>>陈伯华(1919~2015)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
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中国汉剧演员,工生。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初期,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汉剧抗敌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投入戏曲改革活动,演出过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详细>>>
陈伯华(1919~2015)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
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