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的民间石雕艺术以尹解元村为代表,素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闻名中外。其先人,从唐朝开始,便开山取石,依石而雕,世代相传。2008年,大冶尹解元石雕技艺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安尹解元民间石雕艺术,长期代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石雕技艺,创造了数以千计的石雕艺术精品,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具有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可称之为民间石雕艺术之魂宝。
当走进这个与石头结了缘的村落,就好像走进了王国。脚下踩的是青石板的路,踏的是石条台阶,一个近两百户人家的湾子,家家户户的大门,不管是旧社会遗存下来的老房子,还是现在新建的楼房,清一色的石头门甲、石头托楔、石头仄联。连窗户、后门,也都是石头的,有的甚至连住房墙壁都是石头砌成的。特别是各家大门顶上那块近一平方米的石头仄联,格外引人注目,块块称得上是石雕艺术作品。什么“喜雀闹梅”、“松鹤同春”、“二龙戏珠”、“双凤朝阳”、“五福捧寿”、“四季如意”……等等,不仅图案设计精美,而且雕刻十分细腻,使人打饱眼福,令人称绝。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的民间石雕艺术以尹解元村为代表,素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闻名中外。其先人,从唐朝开始,便开山取石,依石而雕,世代相传。昔日的尹解元村,水路交通极其便利,山脚下,大门口都能停靠木船,船只经保安湖,过樊口而入长江。有了这条黄金水道,无疑沟通了尹解元村与外界的联系。加上村对面凤凰山的青石,��藏量大,质地优良,层次分明,易于开采。因此,该村的祖先们,充分利用了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打鱼种田之余,靠山取石,依水行船,干起了石头加工业。这样一代传一代,形成了现在的石雕制作技艺。
据《尹氏家谱》载,在唐朝的时候,尹家由甘肃天水迁到江西,若干年后又由江西瑞昌迁至湖北阳新,而后又迁于大冶石板桥,再搬尹解元。在尹解元落业的第一代即解元公,因此得名。石雕从其“国”字辈到“成”字辈,已20代了。
传统的民间石雕技艺。保安镇尹解元村的先人,从唐朝开始,便开山取石,依石而雕,从此石雕工艺世代相传,他们凭借一锤一錾,化石为美,使这门技艺日臻成熟。石雕器具主要是锤子、凿子、錾子、铛子、尺等。
透雕技艺要求甚高,它要求在坚硬的石料上进行镂空雕刻。武汉归元寺的空灯就是出自尹解元石雕艺人之手,还有“大门斗拱上的狮子”也是镂空透雕作品,可与宫廷艺术相媲美。“姜太公钓鱼”的石窗子、现代人在晴川阁的作品“狮子”、“丹凤朝阳”等取材广泛,构思巧妙,寓意深邃,都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尹解元石雕艺人制作的石雕品种,主要有如下几类:生产类的石雕;生活类的石雕;建筑类的石雕;装饰类的石雕;纪念类的石雕;信仰类的石雕等。在这些种类的石雕中尤以碑碣和石狮为主要产品。
大江南北、历朝历代,他们留下了大批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在武汉东湖公园,耸立着名闻遐迩的寓言石雕:《曾子不说谎》、《盲人摸象》、《射手和卖油翁》、《猎人争雁》,其造型栩栩如生,艺术地再现了几个诙谐而富于寓意的故事情节。这组石雕,是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政德先生设计,保安尹解元石雕艺人制作的,1987年获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最佳奖。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石雕艺术精品,同时为学生课本的示范作品。1986年出自尹解元村的一只青石小狮子,在湖北省工艺美术展览中获二等奖,并参加1987年的中国首届艺术节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现仍珍藏在尹解元村的古代精品有浮雕《渔樵耕读》,系清代民间艺人尹光德创作,其长1米许,高0.7米,构图严整,画面对称、均衡,1也较准确,而又富有装饰趣味,对画面每一物象,精心雕刻得惟妙惟肖,是一件精致的浮雕作品。构思得巧妙,含意深刻。
保存在村中年代最久远的珍品是《关帝诗竹》碑,系该村一位号“杜陵二曲居士”的艺人于1716年为长安碑林所刻,这块碑长约一米、宽约半米,上刻一株竹子,竹子的刻工精细逼真,的排列自然天成,巧夺天工,然而这些竹叶之间却是有意排列的,它们组成一首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1957年,由保安镇尹解元村的尹献明、尹本秀两人带队的湖北省石雕队,北上京城,参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工程,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艺人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既为社会提供了精美的艺术品,给人们精神享受,又曾经发展经济,创造了经济效益。1996年11月保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之乡”,石雕艺术家们将进一步继承、开发、利用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着力为装扮华厦的锦山秀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美化人民的生活,铺锦添绣,溢香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