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渔民号子

浙江
🎧  听景点介绍

渔民号子是流传于平湖乍浦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在渔民劳作过程中起鼓舞士气、统一步调的作用。

平湖乍浦地处水陆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朝就有水军驻扎。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水师部分官兵移师乍浦,镇守西山海域(即平湖山湾),他们的后裔成为山湾渔民。山湾渔民常年以船为家,以鱼为伴,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动,形成了他们豪爽、开朗、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渔民的劳作经常需要众人通力合作。在集体的劳动作业中,为保持步调统一、运力一致,必须由一人发声指挥,众人应声而行,这样便逐步形成了渔民号子。

渔民号子分拉船号子和拉帆号子两类。当渔船受损需要维修时,必须将船拉上海滩,修毕又须将船拉回海面才能重新作业。由于船体庞大,这项工作必须由十几人乃至几十人同时操作。拉船时先在船头两侧各系一根粗绳,拉船渔民分成两队,各执一绳。为保证步调统一、运力一致,渔民往往会一起唱号。领号人站在两队中间指挥,一声领号,众拉船人便应声附和,一边唱号,一边身体前倾,一起用力将船拉上一段;指挥者又一声领号,拉船者再一次附和,船又被拉上一段。就这样,在阵阵号子声中,船被一步步拉上海滩或拉回海面。正是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形成了拉船号子。渔船驶入大海,必须扯起篷帆,才能借助风势跑得更快,驶得更远。扯帆时数人同时拉住篷索,将篷一点点往上拉,当篷升至一半时,由于篷大桅高,再加上所受风力,手中所持分量已相当重了,这时就必须开唱拉帆号子。指挥者一声领号,众拉篷者应声附和,同时身体一起随声下蹲,将篷拉上一段。如此不断重复,一声号子,一股合力,慢慢地将大篷升至桅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拉帆号子。

渔民号子是渔民的劳动结晶,充分体现了渔民的创造性。其曲调简洁,歌词随意,可多次重复,反映了渔民朴实、淳厚的性格;节奏铿锵有力,旋律热情飞扬,体现出渔民与大自然顽强搏斗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渔民号子唱和配合默契,渔民之间的友好和谐尽显无遗。

渔民号子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神秘的海洋风情,是一种独特的渔民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会唱渔民号子的人已所剩无几且年事已高,渔民号子濒于失传。

渔民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息来源:文/嘉兴市图书馆 图/陆爱斌

信息来源:文/嘉兴市图书馆 图/陆爱斌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