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摔跤

河南
🎧  听景点介绍

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主要流传于夏邑及周边县市民间。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

此民间舞蹈已流传上百年,现面临失传境地。近期,二鬼摔跤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人,两鬼,三场合,四段

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道具“身子”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二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的推、踢、翻、滚、旋等动作的表现,给观众以两鬼打斗摔跤的喜剧效果。

二鬼摔跤在表演时分三个场合,三个场合分别是平地、凳子、桌面。

二鬼摔跤表演时共分四段,第一段,地上摔跤,操作者运用推、踢、抱、压等动作表现二鬼抱着摔,你推我踢,互相压倒对方的摔跤场面。第二段,凳上摔跤,二鬼从地上摔至凳上,操作者运用蹦、跳、蹿、探海等动作,表现二鬼争凳、蹿凳、上凳以及你退我进,我进你退,互不相让,互不示弱的激烈摔跤气氛。第三段,桌上摔跤,二鬼由凳上摔到桌上,层层上桌、下桌,操作者运用翻、滚、旋、扫等动作,表现二鬼桌上摔跤的进退攻守,推、摔到桌沿,压倒翻滚,抱起旋转等惊险场面。第四段,二鬼由桌上摔到桌下。操作者运用快速推、踢、抱、翻、滚、旋等动作,把二鬼摔跤推向热潮。

最后,表演者掀开二鬼道具给观众亮相,谜底揭开,很多观众会惊讶地张大嘴巴,从而显示出这种民间舞蹈的艺术效果和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一地方,五传人,流传百年

追溯二鬼摔跤的渊源,无文史资料可考。据夏邑县城关镇已故老艺人侯先全(1902年生)所述,二鬼摔跤这一民舞形式,是已故老艺人孙炳文传授下来的,主要在夏邑境内流传。据推断,此舞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夏邑县86岁的民间老艺人李进德谈起此舞时说,二鬼摔跤与民俗活动放河灯有关。放河灯是一种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动,相传,清光绪年间,夏邑县城经常发生闹鬼之事,夜深人静时,衙门内三班六房的衙役们睡得正香,突然,惊叫起来,有的叫得声嘶力竭,有的打得不可开交,整个衙门内乱作一团,搅得人心不安。城内南大寺和城隍庙数几十名和尚与道人为破此事,于中元节那天,用油纸扎灯笼、船、桥各百余个,放入城河,招引众饿鬼归宿正道。中元节戌时,超度鬼魂仪式开始,30名和尚与道人各列城隍庙两侧,焚香烧纸,口诵经典,把用油纸扎的灯笼、船、桥送入城河中,愿饿鬼归宿庙主。从此,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便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的一种民俗活动。传至民国初年,这种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动便演变成为民间一种娱乐性活动,每次放河灯规模庞大,观众有数千人。放河灯结束后,由城里民舞队为群众表演二鬼摔跤、高跷、鬼会等民间舞蹈。由此可见,二鬼摔跤与放河灯有着密切关系。

二鬼摔跤流传至今,是以家祖传承和师传这两种形式,传承谱系为:第一代,孙炳文,男,1900年出生,师徒传承,夏邑县城关镇城里村人,已故;第二代,孙炳志,男,1923年出生,家祖传承,已故;第三代,孟献超,男,1933年出生,师徒传承,夏邑县城关镇西关村人;第四代,时福民,男,1964年出生,师徒传承,夏邑县城关镇北关村人;第五代,刘艺,男,1970年出生,师徒传承,1990年学艺,夏邑县城关镇西关村人。

孙炳文先生1900年农历八月二十出生在夏邑县老城东门里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从小就生活在城里的孙炳文,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常与一些贫穷儿童戏耍。因其忠诚、耿直、性格刚强,13岁至18岁习武学舞,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孙炳文入伍。1920年,孙炳文退伍返家。孙炳文在外学习并掌握了较高的民舞技艺,特别是在部队期间,虽然战斗频繁,军训紧张,但酷爱民舞艺术的孙炳文仍然抽空学习、苦练技艺。尤其是二鬼摔跤,他经常琢磨如何将真人摔跤的动作运用到舞蹈当中去。他于是由简单的地上摔,练到凳上摔、桌上摔。由一层桌子玩到桌子上摞桌子,叠高三层,像玩杂技一样做出种种高难度动作。部队进驻广州以后,受到孙中山革命军的热烈欢迎。当时,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到广州为部队慰问演出,轰动整个部队和当地民众。作为陪场,部队专门安排了孙炳文表演二鬼摔跤。只听锣鼓一响,布幕拉开,两个张牙舞爪的青面鬼趴在地上,双脚微微动弹。随着乐器的节奏,身体扭动,突然折身跃起,紧抱对方,好像在衡量对方的力量。然后互不相让,犹如真人摔跤一样来回翻打,由地上玩到凳子上,又玩到一层、二层、三层桌子上,直打得不分胜负,难分难解,当在第三层桌子上玩到热潮时,猛然又翻滚落到地上扭打。台下观众个个看得眼花缭乱,掌声不断。节目结束时,孙炳文突然来个掀盖亮相,观众才猛然醒悟,看着二鬼打架,原来为一人表演!梅兰芳及部队1上前与孙炳文握手祝贺。梅兰芳还称赞说:“玩得好。我还从没看见过这么好的民间节目呢!”正因如此,孙炳文的二鬼摔跤在部队出了名,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作出了贡献。后来,孙炳文回到家乡,在夏邑民间及附近的安徽亳州、砀山等地演出,为群众送去了民间艺术大餐。后来,孙炳文技艺达到巅峰时,他能在八张桌子上表演二鬼摔跤,并从最高层摔下,堪称技艺绝伦。

1984年2月,二鬼摔跤第三代传人孟宪超等人代表商丘地区赴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主要演出了二鬼摔跤等节目,并荣获河南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表演奖。有一次在省人民大会堂演出二鬼摔跤,观众惊喜若狂,掌声不断。演出后,孟宪超被一群记者围住,其中还有日本记者,他们说:“就我们所知,苏联曾演出过此类节目,但艺术水平还不如你们,不知你们跟谁学的?老师是否还在?”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逢会一般由“会首”负责筹办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在演出时间上,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古庙会。在演出地点上,主要在广场、戏台、街头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夏邑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下,通过1、文艺会演等活动,提高了表演技能,规范了表演形式。1984年,夏邑县的二鬼摔跤在我市会演时,对其形式、内容作了改革,并改名为“二喜摔跤”。

一绝技,四伴奏,五年计划

二鬼摔跤在豫东各民舞队伍中的地位虽不能名列前茅,但在历次省、市、县乃至省外会演中,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鬼摔跤一般由一人表演,但有时候在表演时,也有伴奏人员。二鬼摔跤伴奏音乐均为打击乐,乐队通常由4人组成,每人持一件乐器,即,鼓、钹、大锣、二锣。使用的锣鼓有哑锣、长锣等,点子简单,变化不大,对舞蹈起渲染烘托作用,其节奏根据表演者的动作快慢和舞台大小而定。

二鬼摔跤表演风格独特、风趣、神秘、惊险,在整个豫东地区,夏邑县仅存一支表演队伍,此舞能在桌、凳上表演是独一无二的,它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在中华民舞中实属罕见。但因各种原因,此民间舞蹈面临失传。记者在采访时,其第五代传人刘艺因经济原因外出打工。据说,刘艺的表演水准,难度系数已大大降低。

为保护、传承这一弥足珍贵的民间舞蹈,夏邑县文化部门制订了五年计划,将进一步对民舞老艺人进行普查,更进一步摸清二鬼摔跤的流传过程。同时,在未来5年中,夏邑县文化部门将促进二鬼摔跤与其他民间舞蹈的融合,以达到繁荣民间舞蹈的目的。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