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琴书
淮海琴书
淮海琴书,又名“扬琴书”,亦称“打蛮船”等,流行于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鲁南、皖北一带。
淮海琴书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上可追溯到1350年前后,其源头属于邱祖龙门派体系。邱祖的十大门徒中第九位传人柴氏就是琴书的始祖。人们追溯琴书存在时间的依据是邱氏所定的世系排辈,其世系辈分排为二十个字:“道德通玄静,远长字太清,忠理志成信,何教永元明。”这二十个字周而复始,至今在涟水已传到了二十二世“德”字辈。据传,琴书始祖柴氏辈分相传到十五世时,琴书大师李义成因师兄弟相处关系不洽,一同门师弟陆陋决定自立门户,并自称南门或陆门,原来的柴门称为北门,这便是琴书史上所说的南门和北门之分。
“淮海琴书”定名于1975年。其时,原淮阴专署文教处组织全专区曲艺会演,专区文教处处长吕文樵同志把这个在淮海大地上流传深广的民间地方曲种定名为“淮海琴书”。1990年,《中国曲艺志》(江苏分卷)根据淮阴市文化局上报的曲种条目,将“淮海琴书”载入国家级志书。
淮海琴书一般是“双档”演唱,多是一男一女,俗称为“死夹档子”,一人拉坠子,另一人敲琴打板。有时也有单档演出的,只敲扬琴唱,或者是只拉坠子唱,用脚绑代板,有时采用多人演唱,配以笛子、二胡、三弦等。
淮海琴书唱腔曲牌分为“滚板”、“抒情”、“喜调”和“悲调”等数种类型,音乐的表现力极为丰富。
淮海琴书的传统唱本主要有《花棺案》、《李官保投亲》、《李良方不认前妻》、《李双喜借年》和《金玉环记》等。
由于时代发展和文化变迁,淮海琴书的演唱艺人和听众都在减少。为了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淮海琴书主要流传地涟水县积极收集、整理淮海琴书相关资料,举办淮海琴书培训班,并将淮海琴书演唱制作成资料片,不定期在涟水电视台播放。他们还建设了淮海琴书活动中心, 政策鼓励和淮海琴书艺人开展演出和传承活动。(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