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新渡剪纸、王秀英剪纸、金高坤剪纸),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历史渊源
剪纸、刻纸,区别在于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习惯上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美的艺术享受。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北朝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89年)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的数幅团花剪纸,采用的是麻料纸,均为折叠型剪纸,它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艺术形成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将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成的。淮安地区的剪纸亦是从这一时期由外地传入并生根发芽,流布全市。
内容及特点
剪纸在淮安市淮阴区、洪泽县、盱眙县等各地基本都有分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逢岁时节令,人们都会制作剪纸,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表达了祈求吉祥如意。如遇到娶媳嫁女等喜事,亦会制作剪纸,以示庆贺。
剪纸的基本工序为构图和制作。
构图:根据需要设计图样,并设计造型。
制作:根据图案造型进行动手剪制。
淮安市各地的剪纸作品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等共性特点。因各地环境和创作者不同,还具有各自的特色,如淮阴区新渡的剪纸属于典型的江浙地区风格,线条精细、流畅、秀丽,造型细腻。作品主要有窗花、门栈、灯花、喜花、衣袖花、肚兜花、鞋花、鞋垫花、帐帘花、枕头花等。洪泽县的剪纸作品融合了乡村生活场景,具有质朴无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作品内容多以农民、渔民生产生活场景、节令习俗、民间故事为主,如踩水车、戽水、盖草房、挑小孩赶集、滚铁环、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水漫泗州等。盱眙县的剪纸作品风格与北方剪纸作品比较接近,具有古拙质朴、粗犷奔放、单纯明快的特点。作品内容丰富,寓意吉祥,多为民俗内容,如喜鹊闹梅、莲生贵子、麒麟送子、鸳鸯绕莲、蝶戏牡丹、年年有余(鱼)等。
淮安地区剪纸的工具主要为剪刀和刻刀。纸张一般采用印染的红纸,亦有用宣纸和自制的各色蜡纸。
剪纸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实践,其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迎合了民众的心理需要,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且对研究当地的民风民俗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