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步老龙相传建造于570多年前,船身用传说千年不坏的坤甸木制成,身长36.8米,宽1.15米,水手座68个。配有南方传统龙舟的龙头、神位、百足旗、龙船鼓、龙标、龙尾等饰物。与一般龙舟所不同的是,老龙颌长白须,龙头用檀香木雕成,头上一对鹿角,口含龙珠(据传在1937年沉船中丢失)。头顶插有相传是慈禧太后所赐的12支雉鸡尾和1个金属制的“�I金钱”(两个相连一体的金钱)。盐步老龙被民间认为是珠江三角洲年岁最老的龙舟。
1.盐步老龙与泮塘小龙结契的故事
在南海盐步、广州荔湾区泮塘(民国25年以前属南海)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与龙舟有关的美好故事: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水乡龙舟竞赛夺标之风极盛,胜者可赢得烧猪、烧酒等奖品,为乡里争光。相传在明万历年间,京城有一个好龙的陶姓驸马,喜南下广东看龙舟比赛,时人称“海珠好龙”。有一年端午节,陶驸马又南下广东,广州官府号召四乡八里的百多只龙舟在西郊珠江河上(有说在白鹅潭)举行龙舟比赛。经过轮番角逐,最后,盐步已有100多岁的老龙舟与泮塘的突眼龙遥遥领先,盐步龙舟略领先于泮塘龙舟。但就在盐步老龙即将夺标之际,紧随其后的突眼龙上的一个小伙子忽然腾空鱼跃,飞身夺得锦旗。按规则,夺标(锦旗)方为胜方。于是泮塘突眼龙以冠军的名义领取了烧猪美酒等奖品。当突眼龙队员们高高兴兴地捧着奖品回村时,却被村里的老人们责骂了一通。老人们认为盐步老龙划得最快,应该他们得烧猪。突眼龙队员觉得老人们说得有理,便将烧猪等奖品送到盐步,可是,盐步老龙队员说是突眼龙夺了标,奖品应该是他们的,执意不收,又将烧猪送回。这样送来送去持续了半个月,烧猪早已变质。最后,泮塘的一位老人出来说:大家都不要让了,这样吧,盐步老龙年岁高,有白须,泮塘小龙后生,一个做契爷(干爹),一个做契仔(干儿子),结契认亲吧。双方一听欣然答应。从此盐步老龙和泮塘小龙、两地村民世代交好,成就了一段以龙舟为缘的村与村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数百年的佳话。
结契以后,每年端午这天,老龙就会穿上全部的“行当”,带上秋茄等盐步特产,在两条“护龙”的陪伴下,一早就去泮塘探望契仔,盛装打扮的契仔则早早就立在河道上等候契爷。村民们围在河道边,架上锣鼓,挂上鞭炮翘首等待盐步客人。一般在9点半左右,盐步老龙就进入村口河道,徐徐驶向小龙,这时,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守候在两岸的村民们拱手相迎,龙舟上的盐步人也拱手作揖,互相问候。泮塘有声望的老人为老龙的双角戴上金花,披上红布,赠上一对红底白字的特别定制的标旗。“父子”相见后,老龙抖擞精神扬头向荔湾湖游去,小龙紧跟其后,随老龙在水里来回畅游,谓之“操水”(游水)。“操水”的时候,泮塘龙舟的龙头必定比老龙龙头稍后一些,以示老龙地位尊崇。“操水”一会后,小龙驶到老龙身边紧紧依偎着老龙,两只龙舟的划浆手各用一只手抓住对方的船边,将两船贴紧,随着鼓点缓缓并行,谓之“拖手仔”(拉手)叙旧。吃罢龙舟饭,老龙就要回程了,泮塘乡亲则以“泮塘五秀”(菱角、马蹄、茨菰、茭笋、藕)作为回礼。小龙与老龙相送三巡方分别。端午老龙探望小龙的同时,四乡的龙舟也相继前来泮塘“走亲戚”,和睦友爱的场面民间称为“泮塘景”。
次日,泮塘契仔一早来到盐步拜见契爷,场面亦是热闹、真挚的“泮塘景”。小龙回访老龙后,与这天同来盐步聚会的茶�颉⒖涌诘人南绲牧�舟进行赛龙夺锦。后来,每年农历五月初六这天来盐步参加聚会、赛龙夺锦的龙舟越来越多,渐渐形成热闹非凡、蔚为壮观且长盛不衰的“盐步锦龙盛会”风俗(当地也称为“龙舟景”)。
两地曾互赠对联纪念结契之缘。泮塘人联语:“昔日夺标同鼎甲,当年苍海战群龙。”盐步人联语:“永结交情知此日,幸同夺锦忆当年。”在端午的互访中,两地互赠的标旗上也多是写此联。
在珠江三角洲水乡,龙舟互相认亲的佳话并非绝无仅有,但像盐步老龙与泮塘龙舟之间这份400多年来在每年端午和农历五月初六都要举行互访、游龙等传统仪式的深厚交情,却是仅此一家,在省内龙舟文化中也绝无仅有。
2.盐步老龙为“五京奎”之首
“龙舟结契”、“泮塘景”、“锦龙盛会”等这些珠江三角洲的美谈,也随着爱南下广东看龙舟比赛的陶驸马传到京城,后来传到慈禧太后的耳里。太后听到以后对广东这片“南蛮”之地也颇感兴趣,关注也多了。渐渐地,珠江三角洲盛行的赛龙舟之风让太后很受感染。她将当时珠江三角洲划得最快的盐步老龙、泮塘突眼龙、白沙的红龙、雅瑶东涌、古料大头龙五条龙舟赐名“五京奎”,盐步老龙为奎首,并赐予12支雉鸡尾、�I钱、黑底白字的龙牌,作为老龙身份的标志。同时还赐了9支雉鸡尾给泮塘小龙。从此,盐步老龙就作为珠江三角洲龙舟的长者,不参加赛事,只作游龙表演和在家做东道主迎送来访的龙舟。
受传统龙舟文化的熏染,盐步村全村3000多人,龙舟运动爱好者占50%,这在珠江三角洲的水乡也甚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