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东渔歌

广东
🎧  听景点介绍

湖东渔歌,产生于明、清时代。是当地先时�D户千百年在生产、生活中为抒发内心情感,诉说日常生活和表达生产劳动情景,创造出来并通过世代口传,逐步丰富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歌。建国后,�D户改称渔民,其民歌也就改称“渔歌”。

湖东渔歌,和其它民歌体裁一样,大都是七言四句体。由于渔民有自己的方言、歌唱音律和节奏,基本上保持着民歌五音调式。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和后勤服务歌等;它的曲调优美,旋律婉转动听,由于音域较小,没有高亢的音调,易于一般人演唱,因此,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男女老幼,均能歌唱。湖东渔歌的歌词简朴通俗,生动活泼,充满海洋生活韵味。有深海渔歌与浅海渔歌之分。深海渔歌多是在海上生产时的对唱,有同船对唱,也有隔船对唱。由于要冲破风声、浪声的干扰,所以音调较高亢,节奏较坚实,旋律线条朴素清晰。湖东渔歌则属浅海渔歌,多在岸上唱,且多是渔家妇女在织网、摆渡、操作家务或婚、丧时歌唱,环境比较静穆,所以音调较优美婉转,欢乐流畅,节奏也较自由、多变。

解放前,湖东渔歌仅限于清唱、对唱,而且歌唱的多属妇女,调子比较抒情柔婉、低沉。特别是表现爱情的曲调,比较缠绵,因而中间也掺杂一些不很健康的情调,一些表现丧事的渔歌,则十分悲凉、哀怨。1946年,湖东曾成立“湖声剧社”,该剧社在排演戏曲的同时,以渔歌作为音乐素材,加以练渔歌剧,使渔歌进到一个新领域。

建国后,随着渔民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翻身,湖东渔歌创作更是得到迅速发展。新的渔歌创作,内容多是反映渔村的新生活,出现了不少歌颂共产党英明领导的新渔歌。因而也促进了演唱形式的变革。从内容到演唱形式,都有较大的变化,已不局限在沿海渔港传唱,而是流行到广大城乡,特别是不少地方的业余或专业文艺团体,用渔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逐渐成为广东曲艺演唱中的一个曲种。二、三十年来,经过多方面尝试改革,湖东渔歌作为表演节目,采用了乐器伴奏,形式有独唱、重唱、齐唱、合唱、表演唱、曲艺等等。曲调旋律有了很大发展和突破,也有渔歌舞或渔歌剧。

湖东渔歌较注意运用渔民的生活语言、词汇、音韵,富有海洋风味,以区别于一般的民歌。其中也可以掺上三字句或五字句,也有一些二十多句的。歌唱时每句中间或句尾,经常喜欢套上“哩”、“��”等衬字运腔,使调性色彩和地方风味更为突出。如《捕鱼斗歌》,男唱:妹你个(的)船好牵罾,新船新网又新帆。可惜生来是女查女么(女性),捕鱼技术不如然。女唱:兄你勿在笑啦啦,你未起锚我先行。我个(的)鱼虾满载返,兄你正在响螺声。又如《猜迷歌》,男唱:你知乜(什么)鱼着火烧?你知乜(什么)鱼上战场?你知包(什么)鱼好打索?你知乜(什么)鱼好哈(系)腰?女唱:我知鲂鱼着火烧;我知鲳鱼上战场;我知鳗鱼好打索;我知带鱼好哈(系)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陆丰龙山中学的林力中老师,多次深入湖东搜集记录渔歌,并将其整理成册,定名为《陆丰渔歌》。这个时期,湖东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渔歌手,同时,也成长了一批能够改编、执导渔歌的人才,如刘演、刘庄琴等,其中《夸郎》经刘演、刘庄琴整理歌词,1964年5月31日发表在《汕头日报》,受到文化艺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当时《汕头日报》总林山还专门为此撰文高度评价了《夸郎》的艺术特色。2007年10月,由陈松生编曲,陈春紫编导的《渔歌对唱》和《夸郎闹海歌》赴中山市参加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分别获得金奖和铜奖,上了电视银幕。

湖东渔歌的乐曲起伏不大,呈平缓、柔和、优美、抒情的独特风格。同时它的音乐结构单纯,具有很强的韵律美。常用“哎��”、“咧哩”、“啦”等格调清新,旋律悠扬的装饰音。歌曲结尾多随螺号吹响而终止,不仅充满海的气息,而且富有浓郁的地方韵味。此外,它的语言通俗形象,朴实无华。常以鱼、虾、船、帆、桅、桨、舵、网和海水的颜色以及海浪等形态,作为歌词的起句或比兴。

湖东渔歌内容广博,意蕴深邃,且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揭示社会生活的内涵及规律,展示人生追求的道德风范和价值取向,同时针砭时弊和警示世人。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凝聚和谐社会建设的合力。因此,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它所表达的感情沉重舒缓,或柔和抒情,或悠扬跌宕,或轻松曳动。达到刚柔相济,很有美感,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