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芯子
民间传统杂耍技艺:芯子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杂耍技艺。
它分为单人芯子和双人芯子(后来也出现了多人扮演,用车拉着走)。
单人芯子有的由一人肩扛,有的由两人平抬,比较简单。
周村历来多扮演“双人芯子”,是用一根钢筋(铁筋)一端固定在牢固的基座上,紧贴着下面一人的身躯通过,再从手部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至上边扮演者的腿、腰背部。两个小演员扎缚在铁芯上,轻俏稳妥,活动自如。化装为历史人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娘”剧中的张生与崔莺莺、“白蛇传”里的许仙与白娘子等等。把底部装饰为花草或神台,恰似上边人物站在下边人物的手掌上或其他玄妙的景物上,随着锣鼓伴奏,翩翩舞动,栩栩如生。
清光绪20年(1894),周村出动芯子72台,每台配饰各种旌旗、伞扇、乐队,游艺队伍行列长达七八华里。民国年间,周村每年元宵节多数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日由附近村庄扮演杂耍、芯子等进城表演。抗日战争时期停演。
新中国建立后,各单位纷纷扮演杂耍、芯子庆祝胜利。这种活动逐渐恢复。
周村号称“天下第一村”,是中国北方商业重镇,民俗活动异彩纷呈,驰名齐鲁大地的“周村芯子”是其中最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逢年过节,由儿童装扮剧中人物站立在几人高的细细的芯子上,由人抬着行走,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最为当地人喜闻乐见。
周村芯子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传说泰安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3月15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安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安奶奶的画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山,三叩六拜请了神灵,返至淄川地界,即有一人先行奔回周村报信,准备接驾,自此日开始,至三月十五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老百姓想着点子活跃节日气氛,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后来,周村人把芯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搬到了元宵节来展玩,成为周村元宵节的一大特点。
芯子的抬轿是民间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云端或花卉等,精雕细刻,造型优美。踩芯子的人物,往往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铁条支撑的。这铁条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它道具,使人看不出来,抬轿上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1台,芯子伸出平台之上。最上端,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T型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棉絮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装扮着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铁芯子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感。常见的周村芯子戏曲人物造型有《天仙配》、《麒麟送子》、《昭君出塞》、《吕布戏貂蝉》和聊斋故事等。现在也有以新故事为题材的,如以热播电视剧《大染坊》的周村陈六子为造型。
一台大芯子所要出动的人员,十六个扛芯子的,外加十六个换班,一个吹哨子的,四个拿护杆的,五个锣鼓班子,两个推旋络的,四个扯旋络的,三个推招子的。为了扮演者的安全和保持抬芯子走时的平衡,芯子支架上置有两根长飘带,一前一后交由地面人员拉扯控制。芯子左右侧又另有两位同样妆扮的青年汉子,他们手执长长的钢叉和软叉,是芯子的护卫和开路者。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岁至11岁,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虽然是一件苦差使,但周村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听行家说,保持芯子平衡的最大秘密是在芯子底层空间里,那里非规则地排列堆放着大小不等的石头,压箱石头的位置和多少,对整台芯子的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巧妙的放置压箱石头,是检验一台芯子制作师傅水平高低的标准。
周村芯子常常是一连出动十几台,鱼贯缓行招摇过市,芯子的队伍由三部分组成:最前面的招子(名旗),中间的旋络(花幡),最后才是芯子。旋络是其标志,用上好的绸缎扎制,主要由飘带和花节组成,层层嵌套,有的上面还缀有小镜子,远远看去光芒四射,耀人眼目。招子就是矩形或三角形的小旗子,写着芯子的名称。路边的观众伸着脖子往后看,看到招子和旋络,就相互喊道:芯子来了!芯子来了!
芯子是周村古城扮玩的最大看点,看热闹的百姓真是目不暇接,盯着这一台,又怕漏掉那一台。但见彪形大汉们身穿红、黄、蓝纯色服,精气神儿十足,抬着芯子,一走一颤。踩芯子的金童玉女们衣着华丽、头上身上珠光宝气,脸部施以京剧的重妆,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脸上化着浓妆,婉转妩媚,他们高高地站在枪杆上,或荷花上、花瓶上,个个超凡脱俗,酷似天仙下凡,一路高高地招摇而来,惹得路人连连称奇,有人一叫好,芯子便停下来让人细细观赏,小酷哥靓女们便很得意,水袖甩得更加卖力,整个身子飘动摇摆,观众更是满目生情。比如《白蛇传》,两个演员扮演青蛇、白蛇站在第二层,走了桃花运的许仙则高居第三层,三人都身穿彩服,飘洒自如。最吸引人的是能上下翻动的“转芯子”,孩子们一蹬一蹦,芯子就上下翻动不停,煞是热闹好看。
旌旗铺展、绣带飘扬、锣鼓助阵的芯子一个接一个一路走过,十八杠芯子一路上浩浩荡荡蜿蜒数里路,将古城的大街小巷都绕遍,路人扶老携幼紧紧跟随。每一台芯子风格迥异,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有才子佳人,有斩妖除魔,有忠孝节义,有诗书传家。一台台芯子,就象一座座流动舞台,凌空而来,飘然而去,韵味十足,迷人之极。听周村一些老艺人说,解放前给泰安奶奶过生日时,每个街口都有供桌,最多的时候出了72台芯子,而且还不兴重样的,连潍坊济南的人都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显示了天下第一村的绝世风采!
庙会和元宵扮玩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周村人心里更是有芯子情结,过年看不到芯子,心里就不踏实。2004年,是周村开埠100周年,芯子等一些古老的扮玩形式逐渐恢复生机,在给老百姓以精神享受,传承民族文化、挖掘其内涵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商业和旅游业发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