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传说

山东
🎧  听景点介绍

传说渊源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流传已久。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传说更多,最早见于文物例证的有西周中期遂公�S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此外,宁阳境内的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为纪念大禹治水,在大汶河南岸创建的禹王庙,占地25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祥,庙内11株千年古柏,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庙村),相传是大禹带领部落外出治水留下的遗址;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十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八景之一的“铁牛镇海”,是传说大禹治水时留下镇海眼,绝水患的�囟焉骄肮邸�

几千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久传不衰,家喻户晓,人们至今传颂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诗词及歌谣,妇幼皆知的《禹王台的传说》、《筷子的传说》、《建立禹王庙的传说》、《“禹碑虹渚”传说》、《威镇水妖之庙的传说》、《大禹定属相的传说》、《大禹“夫妻树”的传说》、《“虬枝歧柏”的传说》、《禹攻云山的传说》、《铁牛镇海眼的传说》、《白马庙里祀禹父的传说》等十余个传说,有些已编入《宁阳县志》、《宁阳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

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S”,其铭文的前半部分,重点记叙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经考证,遂公�S是西周时期遂国的某代国君铸造的青铜礼器。遂国位于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附近有一山叫遂山。由此证明大禹治水的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的宁阳及其大汶河沿岸广为流传。《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宁阳西北8公里有高近百丈的云山,山下群众传言:该山是当年禹疏蜀(伏)山湖积石而成。清咸丰元年(1851)《宁阳县志・山川》记:“上有洞,出云辄雨,相传为禹攻云雨所致。八景云山烟雨即此”。又传云山西北有海眼,禹将“东海流波山”上的“东海夔牛”点化到此,让这位“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声如雷、闻五万里”的夔牛镇住了海眼,消除了水患。明万历十四年第一部《宁阳县志》将其“铁牛镇海胜景”,列为宁阳八景之一。

以禹王庙为核心,在周边20公里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已发现古遗址10余处:云山店遗址、大官庄遗址、黄家庵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里的大汶口(堡头类型)遗址。很多遗址与历史上的大禹同期,其文化层中,有大量淤积的泥沙,有洪水冲刷的痕迹,大禹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确有洪水泛滥。

禹王庙大门内,并排屹立着两棵巨柏,树干笔直劲挺,极具凌霄之势,树冠的枝梢盘旋生长,形成天骄形的树顶,向东南斜伸的枝条象高昂的凤头,西北树枝如展开的凤尾,人们都把这树冠叫做“凤凰架”,西侧的一株略低于东柏,树冠翁郁,尤如淑女。有趣的是这株柏向东斜长,有偎夫之怀之蕴。传说当年大禹治理汶水,积劳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滨,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庙的这个位置。不久,在埋葬大禹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翠柏,以示大禹死后镇守汶水。大禹由于常年在外治水,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便化作一只凤凰来找他,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这株柏树枝上。当得知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不在人世间后,心中十分悲痛,哀鸣不止,泣血而死。一头栽到树下,离开了人间。人们就把凤凰葬在这株树的西边,过了几天,葬凤凰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株新柏树,人们纷纷议论说:大禹夫妻活着不能团聚,死后化作夫妻树、连理树,永不分离。像这样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

教化和研究价值大禹为政以德、公而忘私、战天斗地的高贵品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远大,有很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大禹治水的传说有铭文记载,尤其是遂公�S铭文,充分表明30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着大禹的功绩,因此具有较高的史实研究价值。关于大禹传说的记载,诗词歌赋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艺术性,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大禹治水的传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及开发2006年,宁阳县成立了宁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对全县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将民间传说和现有的史料及地名进行认真整理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针对大禹治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宁阳县人民政府已着手对这一遗产进行了有序挖掘、保护。2007年,宁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有专人收集整理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各种文体素材,已着手准备一部《大禹治水的传说》书籍。2009年,研究制定《宁阳大禹治水传说保护办法》,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邀请有关专家成立宁阳大禹治水传说保护机构。2010年,整修禹王庙,将禹王庙有关大禹治水传说的遗迹进行修缮和恢复,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将大禹治水的传说作为品牌向外推介。

2008年8月,大禹治水的传说被收录于《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以鲁政发(2009)232号文被收录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