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秦庄同议高跷

天津
🎧  听景点介绍

王秦庄同议高跷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当年由村内宋宝珍、柴庆祥、高凤林等人,组织聘请邻村(上蒲口村)刘庆云师傅授艺,建立同议高跷会,意为同商共议。会址在北仓镇王秦庄村东华佗庙内,四有围墙,内有厅房五间,宽大的场院是演出的场所。

王秦庄同议高跷会设会头一人,负责组织和会务等事宜。高跷队由头锣、二锣、头鼓、二鼓站在排尾,头棒为先导,后边依次是青蛇、白蛇、许仙、渔翁、樵夫、傻公子、傻妈妈(老座子)、傻儿子(小婴儿)、摇橹人等。同议高跷会属于文武高跷,不单会唱还会耍,每副腿子1米高,能表演单龙、双龙、拉骆驼、梅花堆、白菜心、蹲堆、双搭脚、落地叉等套路,唱佛曲十首,边耍边唱、文武结合。每逢出会时在队伍后边总有几个肩挑礼盒的人,礼盒内装各式糕点小吃,以备耍会者中间歇息时用餐。每年村里的有钱门户都会捐款。

主要表演内容:棒头鹦哥、樵夫座子、公子白蛇、渔翁青蛇、彪子刘二姐、傻妈妈、傻儿子、兄妹开荒、瞎亲家。

会歌十首:三月三、十字西厢、赞八仙、华佗颂、渔樵问答等。经本会挖掘、整理和保留了渔樵耕读,紧慢快点,跺板和《行会唱佛曲》、《十字西厢》、《三月三》、《云遮月》等韵律,具有与其他高跷表演形式不同的特点。

王秦庄同议高跷会有会门旗2面、督旗1面、小手旗10面,高跷腿子20副、木高凳8套、铜锣4套、鼓4套件、香袋、引锣、服饰、古服装等。

每年农闲时节,人们敲锣打鼓,蹦、跳、扭,踩高跷进行排练演出,庆贺五谷年丰,来年风调雨顺,祝福全社会平安、吉庆,迎接年、节盛会,传承至今。2009年10月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王秦庄同议高跷已传承五代,第一代传人柴庆祥(1893年―1940年);第二代传人赵学义(1915年―1984年);第三代传人李庆林(1908年―2002年);第四代传人吕柏林(1938年至今);第五代传人宋洪吉(1966年至今)。

在镇政府、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王秦庄同议高跷现状保持良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会规,建立本会档案和会员手册。定期举办培训班。积极培养新人,充实新生力量。2013年,吸纳女会员、小会员共8个,经过培训将于2014年成对正式表演。对演出服装道具存放、管理、修缮、添置设专人管理。发挥老艺人和传承人作用,挖掘整理传统套路,在保持原传统演技基础上,创造新的表演套路。保障添置服装道具的资金。

多年来,逢年过节,高跷会到区、镇、村、企业等各部门巡回演出,花会年年演,群众年年看,演不烦,看不够。信息来源:天津市北辰文化信息网

信息来源:天津市北辰文化信息网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