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它流行于全国各地,深受百姓喜爱。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地方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多为娱乐儿童的食玩品,造型简略,形态生动;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艺术品,做工考究,造型精致,还需在原料中混入添加剂作防裂、防虫、防霉处理。面人制作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再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刻画手脚、头面、神情等局部细节,最后加上发饰、衣裙及相关插件,作品即告完成。面人艺术主要依靠走街串巷的游方艺人即兴创作,他们掌握了娴熟的塑造技艺,题材、造型、配色等工艺程式了然于心,顷刻间就能将面团变成神采飞扬的艺术形象。在民间传承发展的面人艺术寄托着广大民众的审美情怀和生活理想,为中国民间历史、习俗和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上海面人赵技艺是海派面塑的杰出代表,由素有“面人大王”之誉的赵阔明(1900―1980)开创。它主要流传于上海地区,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超越上海一隅的广泛影响。赵阔明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面塑的“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大大丰富了面塑艺术的表现力,尤其加强了对人物相貌和对象质感的表现。上海面人赵的作品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塑造逼真,表情刻画细腻,形象富于质感,衣带装饰轻灵飘逸,体现出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赵阔明的创造性努力强化了面塑艺术的雅化倾向,使之由流行民间的普通玩物发展成反映现代都市审美趣味的精致艺术。面人赵作品题材丰富,代表作《二进宫》、《关公夜读》、《民族大团结》、《友谊长城》等已成为面塑艺术的典范。
目前以面人赵为代表的海派面塑发展陷于困境,艺人老龄化的情况十分严重。为了在现代市场环境中生存,面塑制作往往追求迅捷简便,工艺草率粗劣,无法继续保持面人赵精工细作的艺术特色。长此以往,这项精湛的技艺将失去原有的魅力,在沉寂中走向消亡。保护和传承上海面人赵艺术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急需有关人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