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萨迈帕塔堡

萨迈帕塔考古遗址由两部分组成:山丘上有许多雕刻,据信是旧城区(14 至 16 世纪)的礼仪中心;山丘南面的区域,是行政和住宅区。巨大的雕刻岩石俯瞰着下面的城镇,是前西班牙传统和信仰的独特见证,在美洲任何地方都无与伦比。

平泉 – 代表佛教净土的寺庙、花园和考古遗址

平泉 - 代表佛教净土的寺庙、花园和考古遗址包括五个遗址,包括神圣的锦溪山。这里保留着 11 世纪和 12 世纪政府办公室的遗迹,当时平泉是日本北部王国的行政中心,与京都相媲美。该王国以净土佛教的宇宙观为基础,该佛教于 8 世纪传入日本。它代表了人们死后向往的佛陀净土以及今生的心灵安宁。净土佛教结合了日本本土的自然崇拜和神道教,形成了日本独有的规划和园林设计理念。

秦始皇陵

毫无疑问,这座直到 1974 年才被发现的考古遗址中仍有数千尊雕像有待发掘。秦始皇(卒于公元前 210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统一者,他的墓葬位于一座建筑群的中心,周围环绕着著名的兵马俑,该建筑群的设计反映了都城西安的城市规划。这些小雕像各不相同;它们配有马匹、战车和武器,是写实主义的杰作,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蒂娅

蒂亚是迄今为止在亚的斯亚贝巴南部索多地区发现的约 160 个考古遗址中最重要的一个。该遗址包含 36 座纪念碑,其中包括 32 块刻有符号的石碑,其中大部分符号难以辨认。它们是古老埃塞俄比亚文化的遗迹,其年代尚不明确。

昔兰尼考古遗址

昔兰尼是锡拉岛希腊人的殖民地,也是希腊世界的主要城市之一。它被罗马化,在 365 年地震之前一直是一座伟大的首都。它的废墟记载着一千年的历史,自 18 世纪以来就闻名遐迩。

百济历史区

该遗产位于韩国中西部山区,包含 8 处可追溯至公元 475 年至 660 年的考古遗址,包括与首都熊津(今公州)相关的公山城和松山里的王陵、扶苏山城和官北里的行政建筑、定林寺、与首都泗沘(现扶余)相关的陵山里的王陵和罗城墙、与第二首都泗沘相关的王宫里的皇宫和益山的弥勒寺。这些遗址共同代表了百济王国(朝鲜半岛最早的三个王国之一,公元前 18 年至公元 660 年)的后期,在此期间,朝鲜、中国和日本这三个古代东亚王国之间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宗教(佛教)、文化和艺术交流。

佩特拉

这座纳巴泰商队城市位于红海和死海之间,自史前时代就有人居住,是阿拉伯、埃及和叙利亚-腓尼基之间的重要十字路口。佩特拉城一半是建筑,一半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周围环绕着遍布通道和峡谷的山脉。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古老的东方传统与希腊建筑融为一体。

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由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 518 年建立,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首都。它建在一个巨大的半人工、半天然的平台上,国王之王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宫殿建筑群,其灵感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模型。这些纪念性遗迹的重要性和品质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考古遗址。

维京时代的环形堡垒群

维京时代的环形堡垒群由5处考古遗址共同构成,这些堡垒拥有同样的几何机构。它们建于公元970-980年间,分别位于阿格斯堡(Aggersborg)、菲尔卡特(Fyrkat)、诺内巴肯(Nonnebakken)、特雷勒堡(Trelleborg)、博尔格林(Borgring)的陆路和海路战略要塞,并将周围自然地貌融入防御工事。堡垒群体现了耶灵王朝的中央集权,见证了丹麦王国在10世纪末期经历的社会政治变革。

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

毛里塔尼亚首都建于公元前 3 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重要前哨,拥有许多精美的建筑。考古遗址位于肥沃的农业区,其中大量建筑遗迹尚存。后来,沃卢比利斯曾短暂成为伊德里斯王朝创始人伊德里斯一世的首都,伊德里斯一世埋葬在附近的穆莱伊德里斯。

Birka 和 Hovgården

比尔卡考古遗址位于梅拉尔湖的比约克岛,公元 9 世纪和 10 世纪有人居住。霍夫加登位于邻近的阿德尔索岛。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考古建筑群,展示了维京时代复杂的贸易网络欧洲及其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续历史的影响。比尔卡也是瑞典第一个基督教会的所在地,由圣安斯加尔于 831 年创立。

德尔斐考古遗址

德尔斐是全希腊的圣地,阿波罗在此发出神谕,这里是“世界之脐”的所在地。德尔斐与绝美的风景融为一体,充满神圣的意义,公元前 6 世纪的德尔斐确实是古希腊世界的宗教中心和统一的象征。

德洛斯

根据希腊神话,阿波罗出生在基克拉泽斯群岛的这个小岛上。阿波罗的圣殿吸引了来自希腊各地的朝圣者,而提洛岛则是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这座岛屿保留了爱琴海世界从公元前三千年到古基督教时代的后续文明的痕迹。考古遗址异常广阔和丰富,传达了一个伟大的地中海国际港口的形象。

贡开:林迦之城(荣耀之城)考古遗址

贡开遗址是由众多寺庙和圣殿组成的神圣城市群,包括雕塑、铭文、壁画和考古遗迹。贡开城历经23年建成,一度与吴哥竞争高棉帝国都城之位,并在公元928-944年享有这一尊荣。这座圣城由国王阇耶跋摩四世建立,据信其布局遵循古印度教宇宙观。它展现出非典型的城市规划、高超的艺术表现和建筑技术,其中超大型单体石块的应用尤为突出。

大莱普蒂斯考古遗址

大莱普提斯城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扩建和装饰,他出生在这里,后来成为罗马皇帝。它是罗马帝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拥有雄伟的公共纪念碑、港口、市场、仓库、商店和住宅区。

乌姆·拉萨斯 (Kastrom Mefa'a)

这个考古遗址最初是罗马军营,从 5 世纪开始发展成为一座城镇,大部分尚未发掘。它包含罗马、拜占庭和早期穆斯林时期(公元 3 世纪末至 9 世纪)的遗迹,以及一个罗马军营。该遗址还有 16 座教堂,其中一些教堂的马赛克地板保存完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圣斯蒂芬教堂的马赛克地板,上面描绘了该地区的城镇。两座方形塔楼可能是该地区著名的修行者(苦行僧,他们在柱子或塔顶上独自度过一段时间)的唯一遗迹。Um er-Rasas 周围散布着干旱地区古代农业耕作的遗迹。

塔赫特·苏莱曼

塔赫特苏莱曼考古遗址位于伊朗西北部的一个火山山区山谷中。遗址包括伊尔汗国(蒙古)时期(13 世纪)部分重建的主要琐罗亚斯德教圣殿,以及萨珊王朝时期(6 世纪和 7 世纪)供奉阿纳希塔的神庙。该遗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火神庙、宫殿和总体布局的设计对伊斯兰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洗礼地点“约旦河外的伯大尼”(Al-Maghtas)

该考古遗址位于约旦河东岸,距死海以北 9 公里,由两个不同的区域组成:Tell Al-Kharrar,也称为 Jabal Mar-Elias(以利亚山)和河边圣约翰浸礼会教堂区。该遗址位于原始自然环境中,据信是拿撒勒的耶稣接受施洗约翰洗礼的地方。它拥有罗马和拜占庭遗迹,包括教堂和小教堂、修道院、隐士使用过的洞穴和举行洗礼的水池,证明了这个地方的宗教特色。该遗址是基督教的朝圣之地。

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拥有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考古遗址以及帕杜拉切尔托萨

奇伦托是一处杰出的文化景观。沿着东西向三条山脊分布的引人注目的圣殿和定居点群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历史演变:它不仅是贸易的主要路线,也是史前和中世纪时期文化和政治互动的主要路线。奇伦托也是希腊殖民地大希腊与土著伊特鲁里亚人和卢卡尼亚人之间的边界。那里有两座古典时期的主要城市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的遗迹。

里奥阿比塞奥国家公园

该公园于 1983 年建立,旨在保护安第斯山脉这一地区特有的热带雨林动植物群。公园内的动植物群具有较高的特有性。之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黄尾绒毛猴只在这个地区发现。自 1985 年以来进行的研究已经在海拔 2,500 至 4,000 米处发现了 36 个以前未知的考古遗址,这些遗址很好地展现了前印加社会的面貌。

苏萨

该遗址位于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山脉下部,包括沙武尔河东岸的一组考古土丘,以及河对岸的阿尔达希尔宫殿。发掘出的建筑遗迹包括行政、住宅和宫殿建筑。苏萨包含多层连续的城市聚落,从公元前 5 世纪晚期一直延续到公元 13 世纪。该遗址是埃兰、波斯和帕提亚文化传统的杰出见证,这些文化传统已基本消失。

伊比沙岛、生物多样性和文化

伊维萨岛是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绝佳范例。茂密的海洋波西多尼亚 (Posidonia) 草原是地中海盆地特有的重要物种,它包含并支持着多种海洋生物。伊维萨岛保留了大量悠久历史的证据。Sa Caleta (定居点) 和 Puig des Molins (墓地) 的考古遗址证明了该岛在史前时期,特别是在腓尼基-迦太基时期在地中海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防御工事的上城 (Alta Vila) 是文艺复兴时期军事建筑的杰出典范;它对西班牙在新大陆定居点的防御工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卡尔山和纳帕坦地区的遗址

这五个考古遗址绵延 60 多公里,位于尼罗河谷,见证了第二个库什王国的纳帕坦文化(公元前 900 年至公元前 270 年)和麦罗埃文化(公元前 270 年至公元 350 年)。遗址上分布着带有和不带有金字塔的坟墓、寺庙、居住建筑群和宫殿。自古以来,Gebel Barkal 山就与宗教传统和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大的寺庙至今仍被当地人视为圣地。

帕提亚尼萨堡垒

尼萨帕提亚堡垒由旧尼萨和新尼萨两个遗址组成,表明这里是帕提亚帝国最早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帕提亚帝国是公元前 3 世纪中叶至公元 3 世纪的主要强国。这些遗址保存着古代文明的未发掘遗迹,该文明巧妙地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希腊和罗马西部的文化元素相结合。考古学家在该遗址的两个部分进行了发掘,发现了装饰华丽的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家庭、国家和宗教功能。这个强大的帝国位于重要商业和战略轴线的十字路口,是罗马扩张的屏障,同时也是东西方、南北之间重要的交流和贸易中心。

安提瓜海军造船厂及相关考古遗址

该遗址由一组乔治亚风格的海军建筑和结构组成,位于围墙内。安提瓜岛这边的自然环境,其深而窄的海湾被高地环绕,为飓风提供了庇护所,是修理船只的理想场所。如果没有自 18 世纪末以来几代被奴役的非洲人的劳动,英国海军不可能建造造船厂。当时欧洲列强正在争夺东加勒比海的控制权,其目的是保护甘蔗种植园主的利益。

萨布拉泰考古遗址

萨布拉塔是腓尼基人的贸易站,是非洲腹地产品的销售点,曾是短暂存在的马西尼萨努米底亚王国的一部分,后来在公元 2 世纪和 3 世纪被罗马化并重建

萨拉兹姆原城遗址

萨拉子姆,意为“土地开始的地方”,是一处考古遗址,见证了公元前 4 千年至公元前 3 千年末期中亚人类定居点的发展。遗址展示了该地区原始城市化的早期发展。这个定居点是中亚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位于适合游牧牧民饲养牲畜的山区和适合该地区首批定居人口发展农业和灌溉的大山谷之间。萨拉子姆还证明了与广阔地理区域人民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和贸易关系的存在,从中亚和土库曼斯坦的草原延伸到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甚至远至印度洋。

阿芙洛狄西亚

该遗址位于土耳其西南部,莫尔西努斯河上游河谷,由两部分组成:阿芙洛狄西亚考古遗址和城市东北部的大理石采石场。阿芙洛狄忒神庙建于公元前 3 世纪,这座城市建于一个世纪后。阿芙洛狄西亚的财富来自大理石采石场和雕刻家创作的艺术品。城市街道围绕着几座大型市政建筑,其中包括寺庙、剧院、集市和两座浴场。

巴特、艾尔胡特姆和艾因考古遗址

巴特史前遗址位于阿曼苏丹国内陆的一片棕榈林附近。它与邻近的遗址一起构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公元前三千年定居点和墓地群。

日本北部的绳文史前遗址

该遗产包括北海道岛南部和东北地区北部的 17 个考古遗址,地理环境从山区丘陵到平原低地,从内陆海湾到湖泊和河流。它们为前农业但定居的绳纹文化及其复杂的精神信仰体系和仪式在 10,000 年左右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它证明了定居的狩猎-渔民-采集社会从公元前 13,000 年左右开始出现、发展、成熟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绳纹精神的表达以有形的形式呈现在物品中,例如漆器、带有脚印的泥板、著名的凸眼土偶,以及包括土方工程和直径超过 50 米的大型石圈在内的仪式场所。这一系列遗产证明了前农业定居生活从出现到成熟的罕见且非常早期的发展。

历史名城扎比德

扎比德的国内和军事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使其成为一处杰出的考古和历史遗址。除了从 13 世纪到 15 世纪作为也门首都之外,这座城市还因其伊斯兰大学而在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中发挥了数个世纪的重要作用。

霍亚德塞伦考古遗址

霍亚德塞伦是西班牙殖民者统治前的农业社区,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一样,公元 600 年左右被拉古纳火山口的火山喷发所掩埋。由于遗迹保存完好,它们为了解当时在土地上耕作的中美洲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参考。

哈图沙:赫梯首都

哈图沙考古遗址是赫梯帝国的前首都,以其城市组织、保存下来的建筑类型(寺庙、皇家住所、防御工事)、狮子门和皇家门的华丽装饰以及亚兹利卡亚的岩石艺术群而闻名。公元前 2 千年,这座城市在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北部享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冲绳圣岛及宗像地区相关遗址

冲之岛位于九州岛西海岸 60 公里处,是日本神圣岛屿崇拜传统的杰出典范。岛上保存的考古遗址几乎完好无损,并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公元 4 世纪至 9 世纪期间岛上举行的仪式的变化。在这些仪式中,供品被放置在岛上的不同地点。其中许多都是从海外运来的,工艺精湛,是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亚洲大陆之间密切交流的证据。冲之岛是宗像大神社的一部分,至今仍被视为神圣之地。

阿尔斯兰特佩土丘

Arslantepe 土丘是一座 30 米高的考古遗址,位于马拉蒂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南 12 公里处。遗址的考古证据表明,至少从公元前 6 千年到罗马晚期,这里都有人居住。早期乌鲁克时期最早的地层以公元前 4 千年上半叶的土坯房为特征。该遗址最突出和最繁荣的时期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在此期间建造了所谓的宫殿建筑群。大量证据还证实了早期青铜时代的存在,其中最突出的是皇家陵墓建筑群。考古地层随后延伸到古亚述和赫梯时期,包括新赫梯时期。该遗址展示了导致近东国家社会和早于书写的复杂官僚体系出现的过程。该遗址出土了许多特殊的金属物品和武器,其中包括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剑,这表明有组织的战斗形式开始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权,他们将这些剑作为新政治权力的工具来展示。

塔卡利克·阿巴赫国家考古公园

塔卡利克·阿巴赫(Tak’alik Ab’aj)考古遗址位于危地马拉的太平洋海岸。它有着1700年的历史,见证了奥尔梅克文明向早期玛雅文明的演变。塔卡利克·阿巴赫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部分归因于它扼守一条长途贸易路线,连接起现今的墨西哥特万特佩克地峡和萨尔瓦多。各地的思想和风俗沿着这条路线广泛交融。遗址内的圣所和建筑根据宇宙学原理分布,这里还有创新的水务系统、陶器和宝石艺术。如今,不同族群的土著居民仍将该遗址视为圣地,并在此开展仪式活动。

查文(考古遗址)

查文考古遗址因公元前 1500 年至公元前 300 年在秘鲁安第斯山脉高谷地区发展起来的文化而得名。这座前礼拜场所是哥伦布时期前最早和最著名的遗址之一。它的外观引人注目,有梯田和广场的复合建筑,周围环绕着修整过的石头建筑,主要是动物形的装饰。

格迪古镇和考古遗址

被遗弃的格迪(Gedi)古镇离海不远,四周残存的沿海森林将其与海岸隔开。10-17世纪,它曾是东非海岸最重要的斯瓦希里城市之一。那段时间里,格迪是横跨印度洋的复杂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的一部分,参与将非洲沿海中心与波斯和其他地区连接起来。城墙清晰地勾勒出这一富饶市镇的轮廓,其中保留着民居、宗教、城镇建筑遗迹,以及先进的水务系统。格迪古镇充分体现了斯瓦西里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特色,其使用的建筑材料包括珊瑚石灰岩、珊瑚砂浆、土砂浆、木材等。

Aasivissuit – Nipisat. 冰与海之间的因纽特人狩猎场

该遗产位于西格陵兰岛中部的北极圈内,蕴藏着 4,200 年的人类历史遗迹。这是一个文化景观,见证了其创造者对陆地和海洋动物的狩猎、季节性迁徙以及与气候、航海和医学相关的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有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遗产的特色包括大型冬季房屋和驯鹿狩猎证据,以及古因纽特人和因纽特文化的考古遗址。文化景观包括七个主要地点,从西部的尼皮萨特到东部冰盖附近的阿西维苏特。它见证了该地区人类文化的韧性及其季节性迁徙的传统。

哈里发城麦地那阿扎哈拉

哈里发城市麦地那阿扎哈拉是一座考古遗址,该城市由伍麦叶王朝于公元 10 世纪中叶建造,是科尔多瓦哈里发的首都。在繁荣了数年后,该城市在 1821 年的内战中被夷为平地。 1009-1010 年哈里发政权灭亡。这座城市的遗迹被遗忘了近 1000 年,直到 20 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这个完整的城市综合体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系统、建筑物、装饰元素等基础设施以及日常用品。它提供了对现已消失的安达卢西亚伊斯兰文明的深入认识,当时安达卢西亚文明正处于鼎盛时期。

麦罗埃岛考古遗址

麦罗埃岛考古遗址位于尼罗河与阿特巴拉河之间,是一片半沙漠景观,是库施王国的中心地带,库施王国是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 4 世纪的主要强国。该遗址包括尼罗河附近麦罗埃的库施国王的王城、附近的纳卡和苏弗拉宗教圣地。它是占领埃及近一个世纪的统治者的所在地,除其他遗迹外,还有金字塔、寺庙和民用建筑以及与水管理相关的主要设施。他们庞大的帝国从地中海延伸到非洲腹地,该遗址见证了两个地区的艺术、建筑、宗教和语言之间的交流。

多拉维拉(Dholavira):哈拉帕城市

多拉维拉古城是哈拉帕文明的南部中心,位于古吉拉特邦的干旱岛屿卡迪尔。该考古遗址建于公元前 3000-1500 年之间,是东南亚保存最完好的城市聚落之一,由一座防御城市和一座墓地组成。两条季节性溪流为这座城墙环绕的城市提供水源,这是该地区的稀缺资源,城墙内有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堡和仪式场地,街道和房屋的比例和质量各不相同,证明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复杂的水管理系统展示了多拉维拉人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该遗址包括一个大型墓地,墓地上有六种类型的纪念碑,证明了哈拉帕人对死亡的独特看法。考古学家在该遗址发掘时发现了珠子加工作坊和各种工艺品,如铜、贝壳、石头、半宝石首饰、陶土、黄金、象牙和其他材料,展示了该文化的艺术和技术成就。还发现了与其他哈拉帕城市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阿曼半岛城市进行区域间贸易的证据。

米斯特拉斯考古遗址

米斯特拉斯,即“摩里亚的奇迹”,建于 1249 年,是一座圆形剧场,围绕着阿哈伊亚王子威廉·德·维尔哈杜因修建的堡垒而建。拜占庭人重新征服了这座城市,随后又被土耳其人和威尼斯人占领,1832 年这座城市被废弃,只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中世纪遗址,屹立在风景秀丽的环境中。

迦太基考古遗址

迦太基建于公元前 9 世纪,位于突尼斯湾。从公元 6 世纪开始,它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地中海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帝国,并拥有辉煌的文明。在漫长的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占领了罗马的领土,最终罗马于公元前 146 年摧毁了它的对手。第二个迦太基——罗马——在第一个迦太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

前哥伦布时期的酋长定居点及迪基斯人的石球

该遗产包括位于哥斯达黎加南部迪基斯三角洲的四个考古遗址,它们被认为是公元 500-1500 年时期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的独特典范。它们包含人工土丘、铺砌区域、墓葬,最重要的是,还有一组直径在 0.7 米到 2.57 米之间的石球,其含义、用途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个谜。这些石球以其完美、数量、大小和密度以及在原始位置的放置而独一无二。这些石球之所以能免于劫掠,哥斯达黎加绝大多数考古遗址都遭遇了劫掠,这要归功于厚厚的沉积层,它们被埋藏了几个世纪。

埃克巴坦那

<p>埃克巴坦那(Hegmataneh)考古遗址位于伊朗西北部。这座古城在近3千年内一直有人居住,为米底文明提供了重要而稀有的公元前7-6世纪证据。此后,埃克巴坦那还是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帝国、安息帝国、萨珊王朝的夏都。</p>

吴哥

吴哥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吴哥考古公园占地约 400 平方公里,包括森林区域,保存着高棉帝国从 9 世纪到 15 世纪各个都城的宏伟遗迹。其中包括著名的吴哥窟和位于吴哥城的巴戎寺,寺内有无数的雕塑装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制定了一项广泛的计划来保护这一象征性遗址及其周边环境。

塔拉科考古遗址

塔拉科(现今的塔拉戈纳)是罗马时期西班牙的主要行政和商业城市,也是所有伊比利亚省份的帝国崇拜中心。这里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其中部分建筑已在一系列特殊的发掘中被发现。虽然大多数遗迹都是零散的,许多都保存在较新的建筑之下,但它们生动地展现了这座罗马省会城市的宏伟。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和教堂以及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

埃奇米河津的大教堂和教堂以及兹瓦尔特诺茨的考古遗迹生动地展示了亚美尼亚中央圆顶十字大厅式教堂的演变和发展,这种教堂对该地区的建筑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拉尔-苏佩圣城

卡拉尔-苏佩圣城考古遗址占地 626 公顷,拥有 5000 年历史,位于干燥的沙漠台地上,俯瞰苏佩河的绿色山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安第斯山脉的晚期古风时期,是美洲最古老的文明中心。该遗址保存完好,其设计和建筑的复杂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其巨大的石头和土制平台以及下沉式圆形庭院。卡拉尔是位于同一地区的 18 个城市定居点之一,拥有复杂而宏伟的建筑,包括六个大型金字塔结构。在遗址上发现的结(安第斯文明中用于记录信息的结节系统)证明了卡拉尔社会的发展和复杂性。该城市的规划及其一些组成部分,包括金字塔结构和精英住所,清楚地表明了礼仪功能,表明了强大的宗教意识形态。

瓦隆戈码头考古遗址

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位于里约热内卢市中心,包括整个商业日报广场。它位于里约热内卢的前港口区,从 1811 年开始,这里修建了一座古老的石码头,供被奴役的非洲人登陆南美大陆。据估计,有 90 万非洲人通过瓦隆古抵达南美。该遗址由多个考古层组成,其中最底层是 pé de moleque 风格的地板铺装,这归功于原瓦隆古码头。这是非洲奴隶抵达美洲大陆最重要的实物痕迹。

法尔斯地区的萨珊王朝考古景观

八个考古遗址位于法尔斯省东南部的三个地理区域:菲鲁扎巴德、比沙普尔和萨尔维斯坦。防御工事、宫殿和城市规划可追溯到萨珊帝国早期和晚期,萨珊帝国从公元 224 年到 658 年横跨该地区。这些遗址包括王朝创始人阿尔达希尔·帕帕坎建造的首都,以及他的继任者沙普尔一世建造的城市和建筑结构。考古景观反映了对自然地形的优化利用,见证了阿契美尼德和帕提亚文化传统以及罗马艺术的影响,这些文化传统对伊斯兰时代的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登萨瓦内考古遗址:尤登萨瓦内定居地与卡西波拉溪墓地

<p>尤登萨瓦内(Jodensavanne)考古遗址位于苏里南北部,栖身于苏里南河畔的密林中。该系列遗址展现了犹太人在新大陆的早期殖民尝试。尤登萨瓦内定居地建于17世纪80年代,包括据信为美洲首个具有建筑意义的犹太教堂的遗址,以及墓地、船只靠岸区和军事哨所。卡西波拉(Cassipora)溪是一处更早的聚落的遗迹,建于17世纪50年代。这个定居点夹杂在土著居民领土之中,由犹太人居住、拥有和管理,他们与非洲裔的自由人和奴隶杂居在一起。定居点拥有现代犹太世界早期已知的最广泛的特权和豁免权。</p>

阿塔普埃尔卡考古遗址

阿塔普埃尔卡山脉的洞穴中保存着丰富的欧洲最早人类化石记录,年代可追溯至近一百万年前,一直延续到公元。它们代表着一个特殊的数据储备库,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提供有关这些遥远人类祖先的外貌和生活方式的宝贵信息。

红湾巴斯克捕鲸站

红湾是巴斯克水手于 16 世纪在加拿大东北端贝尔岛海峡岸边建立的,是一处考古遗址,提供了欧洲捕鲸传统的最早、最完整和保存最完好的见证。1530 年代,建立该站的人称其为 Gran Baya,这里曾是沿海狩猎、屠宰、提取鲸脂以生产鲸油和储存鲸脂的基地。这里成为鲸油的主要来源,鲸油运往欧洲用于照明。该遗址在夏季使用,包括炼油炉、制桶厂、码头、临时住所和墓地的遗迹,以及水下船只残骸和鲸骨沉积物。在当地鲸鱼种群枯竭之前,该站使用了大约 70 年。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

摩亨佐达罗是一座巨大的城市,建于公元前三千年,全用未烧制的砖块建成,位于印度河谷。建在高堤上的卫城、城墙和下城按照严格的规则布局,为早期城镇规划体系的出现提供了证据。

伊拉克南部的阿瓦尔:生物多样性的避难所和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残留景观

阿瓦尔由七个部分组成:伊拉克南部的三个考古遗址和四个湿地沼泽区。乌鲁克和乌尔考古城市以及泰勒埃利都考古遗址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展起来的苏美尔城市和定居点遗迹的一部分公元前 4 千年至公元前 3 千年之间,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沼泽三角洲出现了这种生物。伊拉克南部的阿瓦尔(也称为伊拉克沼泽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系统之一,位于一个极热且干旱环境。

萨巴古王国的地标,马里布

古代萨巴王国的地标马里布是一个系列财产,包括七个考古遗址,见证了丰富的萨巴王国及其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630年左右伊斯兰教到来的建筑、美学和技术成就。他们见证了沙特王国复杂的中央集权管理,当时它控制着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香路,在与地中海和东非的贸易促进的更广泛的文化交流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该物业位于山谷、山脉和沙漠的半干旱景观中,包括大型城市定居点的遗迹,有纪念性的寺庙、城墙和其他建筑。古代马里布的灌溉系统反映了古代南阿拉伯无与伦比的水文工程和农业技术实力,从而创造了最大的古代人造绿洲。

赫德比和丹尼维尔克边境考古建筑群

海德比考古遗址由一座商业中心(或贸易城镇)的遗迹组成,其中有道路、建筑物、墓地和可追溯到公元 1 世纪和 2 世纪初的港口的痕迹。它被丹尼维尔克的一部分包围,丹尼维尔克是一条穿过石勒苏益格地峡的防御线,石勒苏益格地峡将日德兰半岛与欧洲大陆的其余部分分隔开来。由于海德比位于南部法兰克帝国和北部丹麦王国之间的独特位置,它成为欧洲大陆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以及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贸易枢纽。由于其丰富的、保存完好的考古材料,它已成为解读维京时代欧洲经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遗址。

戈尔迪翁

戈尔迪翁考古遗址位于开放的农村环境中,是一个有着多层文化堆积的古代定居点,包括铁器时代的独立王国弗里吉亚的古都遗址。其中的核心元素有堡垒丘、下城、外城、防御设施,以及几个墓冢古坟及其周围景观。考古挖掘和研究发掘出大量遗迹,它们展现了建筑技术、空间布局、防御结构以及丧葬习俗,有助于人们了解弗里吉亚的文化和经济。

措迪洛

措迪洛是世界上岩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被称为“沙漠卢浮宫”。在卡拉哈里沙漠仅 1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保存着 4,500 多幅岩画。该地区的考古记录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至少 10 万年来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当地社区将措迪洛视为祖先灵魂经常光顾的礼拜场所。

佛祖诞生地——蓝毗尼

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 623 年出生于著名的蓝毗尼花园,这里很快就成为朝圣之地。朝圣者中包括印度皇帝阿育王,他在那里竖立了一根纪念柱。该遗址目前正在开发为佛教朝圣中心,与释迦牟尼诞生有关的考古遗迹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伽倻古坟群

这处由墓葬组成的考古遗迹属于伽倻联盟,该联盟于公元1-6世纪在朝鲜半岛南部发展壮大。古坟的地理分布和景观特征、丧葬类型以及随葬品诠释了伽倻独特的政治体系。联盟各成员政治自主、平等共存,同时又具有文化上的共通性。新墓葬形式的引入和墓穴空间等级的强化反映了伽耶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结构性变革。

人类之地——马克萨斯群岛

马克萨斯(Marquesas)群岛位于南太平洋。公元1000年前后,人类从海上抵达这些偏远岛屿。该混合系列遗产是这一过程及其于10-19世纪间的繁衍生息的绝佳例证。这里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拥有无可替代、保存完好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群岛以陡峭的山脊、雄伟的山峰和高耸的临海峭壁为特色,其自然景观在同纬度热带地区无与伦比。它是重要的特有物种中心,拥有珍稀且多样的植物、丰富的标志性海洋物种,以及南太平洋种类最为繁多的海鸟种群。马克萨斯水域几乎未经人类开发,是世界上所剩不多的海洋荒野区。岛上还保留着大型干砌石结构、石雕、石刻等考古遗迹。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代表了公元 1 世纪至 13 世纪古代巴赫特里亚的艺术和宗教发展,将各种文化影响融入了犍陀罗佛教艺术流派。该地区拥有众多佛教寺院和圣殿,以及伊斯兰时期的防御建筑。该遗址还见证了 2001 年 3 月塔利班摧毁两尊立佛的惨剧,震惊了世界。

帕帕哈瑙莫夸基亚

帕帕哈瑙莫夸基亚是一片巨大而孤立的线性群落,由低洼的小岛和环礁组成,周围环绕着海洋,位于夏威夷主群岛西北约 250 公里处,绵延约 1,931 平方千米。该地区对现存的夏威夷土著文化具有深远的宇宙学和传统意义,是祖先环境,是夏威夷人与自然界亲属关系概念的体现,也是人们相信生命起源和死后灵魂回归的地方。在尼霍阿岛和马库马纳马纳岛上,有与欧洲人定居和使用前有关的考古遗迹。该遗址的大部分由远洋和深海栖息地组成,具有海山和水下浅滩、大面积珊瑚礁和泻湖等显著特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MPA) 之一。

霍奇卡尔科考古遗迹区

霍奇卡尔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坚固政治、宗教和商业中心,建于公元 650 年至 900 年的动乱时期,当时特奥蒂瓦坎、蒙特阿尔班、帕伦克和蒂卡尔等中美洲大国解体。

上海外语大学施派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校区

施派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三地位于莱茵河上游河谷,前皇家大教堂城市施派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三地的连续遗址包括施派尔犹太庭院,内有犹太教堂和女子犹太教堂(意第绪语,意为犹太教堂)、犹太学院(宗教学校)的考古遗迹、庭院和至今仍完好的地下圣水池(仪式浴池),圣水池保留了其高超的建筑和建筑质量。该遗产还包括沃尔姆斯犹太教堂建筑群,内有战后重建的 12 世纪犹太教堂和 13 世纪女子犹太教堂、社区大厅(拉希之家)和宏伟的 12 世纪圣水池。该系列还包括沃尔姆斯旧犹太公墓和美因茨旧犹太公墓。四个组成部分的遗址切实反映了早期独特的阿什肯纳兹习俗的出现以及 ShUM 社区的发展和定居模式,特别是在 11 世纪至 14 世纪之间。构成该遗产的建筑是后来欧洲犹太社区和宗教建筑以及墓地的原型。首字母缩略词 ShUM 代表 Speyer、Worms 和 Mainz 的希伯来语首字母。

石见银山及其文化景观

石见银山位于本州岛西南部,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山峰,海拔高达 600 米,山间遍布深邃的河谷,山上有大型矿山、冶炼和精炼遗址以及 16 世纪至 17 世纪的采矿定居点的考古遗迹。和 20 世纪。该遗址还展示了用于将银矿石运往海岸的路线,以及从那里将银矿石运往韩国和中国的港口城镇。这些矿山对 16 世纪日本和东南亚的整体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7 世纪,日本开始大规模生产银和金。矿区现在森林茂密。遗址内有堡垒、神社、通往海岸的街道运输路线的部分,以及三个港口城镇,即友浦、冲泊和汤之津,矿石的发运地。

贾姆的尖塔和考古遗迹

65 米高的贾姆尖塔是一座优雅高耸的建筑,可追溯到 12 世纪。塔身覆盖着精美的砖砌结构,顶部有蓝色瓷砖铭文,其建筑和装饰质量引人注目,代表了该地区建筑和艺术传统的巅峰。其震撼力因地势险峻而倍增,这里是古尔省中心高耸山脉之间的深河谷。

库克早期农业遗址

库克早期农业遗址位于新几内亚西部高地,海拔 1,500 米,占地 116 公顷。考古发掘表明,该地貌是湿地开垦的地区之一,人们几乎连续不断地对湿地进行开垦,开垦时间长达 7,000 年,甚至可能长达 10,000 年。遗址中保存完好的考古遗迹展示了约 6,500 年前从植物开发转变为农业的技术飞跃。这是农业实践随时间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耕作土堆到用木制工具挖沟排干湿地。库克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有考古证据表明农业在如此长的时间内独立发展和农业实践发生变化的地方之一。

泉州:宋元时期的全球商场

泉州系列遗址展示了宋元时期(公元 10 至 14 世纪)泉州作为海上贸易中心的活力,以及与中国内陆的互联互通。泉州在亚洲海上贸易的重要时期蓬勃发展。该遗址包括宗教建筑,包括公元 11 世纪的清净寺,这是中国最早的伊斯兰建筑之一,还有伊斯兰陵墓和各种考古遗迹:行政建筑、对商业和防御具有重要意义的石码头、陶瓷和铁器生产遗址、城市交通网络的元素、古桥、宝塔和碑文。在公元 10 至 14 世纪的阿拉伯和西方文献中,泉州被称为 Zayton。

法乌考古区文化景观

法乌(al-Faw)古城坐落于阿拉伯半岛古代贸易路线的战略要冲,在公元5世纪左右突遭遗弃。目前发现的近1.2万处考古遗迹涵盖史前时代至前伊斯兰时代后期,见证了3个族群先后在此居住的痕迹,以及他们对不断变化环境条件的适应过程。考古遗迹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工具、锥形结构、石堆和圆形建筑、哈希姆·卡里亚(Khashm Qaryah)圣山、石刻、山谷中的土冢和石冢、堡垒/商队驿站、绿洲和古老的水务系统,以及法乌古城遗址。

泰尔

据传说,紫色染料是在泰尔发明的。这座伟大的腓尼基城市统治着海洋,并建立了加的斯和迦太基等繁荣的殖民地,但它的历史地位在十字军东征结束时逐渐衰落。这里有许多重要的考古遗迹,主要是罗马时期的遗迹。

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

占地 121,967 公顷的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涵盖了鄂尔浑河两岸的广阔牧场,其中包括可追溯至 6 世纪的众多考古遗迹。该遗址还包括哈拉和林,这是成吉思汗庞大帝国的 13 和 14 世纪的首都。该遗址中的遗迹总体上反映了游牧、畜牧社会及其行政和宗教中心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鄂尔浑河谷在中亚历史上的重要性。蒙古游牧牧民仍在草原上放牧。

克尔纳韦考古遗址(克尔纳韦文化保护区)

克尔纳维考古遗址位于立陶宛东部维尔纽斯西北约 35 公里处,是该地区约 1 万年人类定居历史的宝贵见证。该遗址位于涅里斯河谷,是一组复杂的考古遗址,包括克尔纳维镇、堡垒、一些未设防的定居点、墓葬遗址以及其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世纪的考古、历史和文化古迹。该遗址占地 194.4 公顷,保留了古代土地使用的痕迹,以及五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山堡遗迹,这些山堡是庞大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克尔纳维是中世纪重要的封建城镇。该镇于 14 世纪末被条顿骑士团摧毁,但该遗址一直被使用到现代。

长安景观综合体

长安地貌群位于红河三角洲的南部边缘,是一片壮观的石灰岩喀斯特山峰景观,山峰间遍布山谷,许多山谷部分被淹没,四周环绕着陡峭的近乎垂直的悬崖。对不同海拔高度的洞穴的探索揭示了人类活动连续超过 30,000 年的考古痕迹。它们展示了季节性狩猎采集者对这些山脉的占领,以及他们如何适应重大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特别是上一个冰河时代后海水反复淹没这片土地。人类占领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一直延续到历史时代。越南古都华闾于公元 10 世纪和 11 世纪在此战略性地建立。该遗产还包括寺庙、宝塔、稻田和小村庄。

威兰德拉湖区

该地区发现了一系列可追溯至更新世的湖泊和沙地化石遗迹,以及 45,000 至 60,000 年前人类居住的考古证据。它是研究澳大利亚大陆人类进化的独特地标。这里还发现了几块保存完好的巨型有袋动物化石。

周口店遗址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斐文中先主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距北京市区约48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考古遗址,是“北京人”的发祥地。 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6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年前的“新洞人”、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序厅正面为龙骨山立体模型,展柜中摆放着周口店地区从4亿年前到1亿年前的各种岩石标本,反映了该炮区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过程。

佐渡金山

佐渡金山系列遗产坐落于新潟县海岸以西约35公里处的佐渡岛上,包括多个展现不同非机械化采矿法的部分。佐渡岛是火山岛,有两条平行的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延伸,中间由冲积平原——国仲平原连接。岛上金银矿床的形成是由于热液上升到地表形成矿脉,继而随构造运动沉入海底,随后又因之再次升至地表。小佐渡山地西北面的西三川地区曾是砂金开采场;而在大佐渡山地南端的相川—鹤子地区,曾于地下开采的矿脉在火山岩风化作用下已暴露出来。无论是地上、地下遗存,还是景观特征,岛上大部分记录采矿活动,以及社会、劳动组织的物质遗产都作为考古发现得以保存。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是将精心布置的城市建筑群和公共空间连为一体的重要纽带,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现已发现的遗址以物质实证真实地展现出明代以来南段居中道路的位置、走向、工程构造和不断传承沿用的历史,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为若干处分布于正阳门至永定门的居中道路遗存,截至2022年底,自南向北由三处遗址构成。其中,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位于永定门以北约100米处,石板道分布于路心两侧,展现出清代御道的铺设方法与形制;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位于永定门以北约400米处,展现出明至现代不同历史阶段居中道路使用情况;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位于珠市口教堂南侧约5米,展现出清代居中道路两侧砖砌沟渠的位置与形制。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为两段花岗岩条石铺砌的路面,东西两侧石板形制相同,以花岗岩材质的条状石板、或其断块铺砌,是清代石路铺面的物质实证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呈现依次压的七条道路(L1-L7)遗存,鲁压的层级关系完整地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居中道路的修建与使用历史。其修建年代大致可分为:雍正七年(1729 年)以前(L7)、雍正七年(1729年)至民国时期(L6)、民国时期(L5)和现代(L1-L4)。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为沟壁砖砌,沟底平铺青砖,上盖石板,沟底青砖下满打地钉,展现出清代居中道路一侧排水设施的工程构造做法。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是古代皇帝从宫城至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已发现的南段道路遗存表明,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自明嘉靖时期以来一直沿用,在历史不同阶段均开展维护和修筑,是明清祭祀路线与礼仪活动的有形载体。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阳门至天地坛(天坛)、山川坛(先农坛)之间已有居中道路,为土路。雍正七年(1729年),天桥至永定门段改为石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御道石路两侧各辟土道宽二丈,并陆续将石路两侧的板沟改砌为砖沟,还在天坛、先农坛门前的石路两侧开辟六条沟渠,使得天桥至永定门段景观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嘉庆十八年(1813年),沟渠被填。20世纪初,道路被改为沥青混凝土路,原有清代石条被埋于地下,直到2004年被重新发现。2022年,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发现了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与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2006年9月17日,在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并授牌,成为目前全球唯一一家位于首都城市的世界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953.95平方公里,横跨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涞源县。公园按照资源类型和历史文化分为八大园区,展现了华北地区数十亿年来地球演化发展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各个地质年代的动荡和变迁。   博物馆是地质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及核心展示区,位于房山区长沟镇,2009年3月29日奠基,2010年5月15日试运行,参观接待能力以及体验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10年7月12日在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期评估中获得评委组专家一致好评。法国专家马提尼称赞博物馆是一个崭新的、杰出的、无与伦比的博物馆,代表着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未来和发展;马来西亚专家库莫评价道:这是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艺术精品,是大众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中国专家赵逊题词:科学殿堂、启智基地。   博物馆占地6.11公顷,总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设计立意“石破天惊”,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机理,活用原生地形,造型自然舒展、内外空间一致”的特点,具有唯一性和典型性。博物馆展陈以“天、地、人、和”为灵魂,以公园的地质变迁、生物演化、人类进化为主线,以地学知识为支撑,以科普性、故事性、大众化的语言为纽带,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公园的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让游客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地球的造化功能,达到启迪思想、传播知识、培养兴趣、激发探索的目的。博物馆设室内展陈和室外科普广场,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有开篇厅、地史演化厅、八大园区展厅、国内外世界地质公园展厅、实物标本厅、展望厅等六大展厅;室外科普广场,展示大型标本和部分地学名人雕像。   自2011年4月3日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房山区旅游委、地管处领导提出的“目标管理规范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综合管理标准化、政策争取多元化、整体运行效能化”的工作要求及工作部署,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和“时刻关注观众需求”的宗旨服务于公众。开馆以来,博物馆充分发挥着科普教育、休闲旅游、科研教育、宣传展示、信息交流的功能,参观接待能力以及体验效果得到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2012年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地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积极发挥青年团员的作用,成立了“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青年汇”,并被评为市级青年汇;房山区“青年文明号”称号、房山区“巾帼文明岗”、 “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长沟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博物馆在做好日常展览参观的同时,成功举办了2010、2011、2012年春季北京国际长走大会暨第十七、十八届房山旅游文化节、2011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创新与发展”主题展、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图片展、旅游纪念品大赛、京津冀旅行社推介会、“地球日”、“5.18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文化遗产日”等大型科普主题日宣传活动。   同时举办了房山区中小学社会大课堂、科普知识竞赛、讲解员演讲比赛、周末大讲堂、科普进社区、进学校等多项主题活动,使博物馆科普教育、启智殿堂的基地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场所,成为了宣传房山的一张精美名片。

石花洞

石花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46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15公里、西六环良坨路出口15公里。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溶洞群观光区、国际洞穴会员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市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被誉为:中国最佳溶洞奇观。石花洞岩溶洞穴资源以典型性、多样性、自然性、完整性和希有性享誉国内外,丰富的资源,显示了石花洞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科普教学和旅游观赏的价值。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后,题词为“地下地质奇观,溶洞博物馆”。 石花洞洞体为多层多枝的层楼式结构,分为上下七层,一至六层为溶洞景观,七层为地下暗河。石花洞中层次分布明显,洞穴沉积物分布密集,类型全,数量多。有滴水、渗透水、流水、停滞水和飞溅水五种沉积类型,四十多种沉积形态。石花洞现已开放1—4层,游览路线2500米,共有十八个景区,景观120处,有十六个厅堂、十大奇观,五个迄今为止全国溶洞之最。洞中最大的月奶石为国内首次发现,石旗、石盾是中国洞穴沉积物的典型代表。石花洞中四季恒温13℃,四季如春。 石花洞中洞穴沉积物记录了地球的演化历程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是一处研究古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库。洞内丰富的岩溶资源,洞外奇特的地貌发现,是进行地理教学、科普教育的理想自然课堂。

野三坡

  野三坡位于河北省涞水县境内,太行山与燕山两大山脉交汇处,距首都北京100公里,与北京接壤110公里,总面积498.5平方公里。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享有“世外桃源”之称。   (一)自然生态完整和谐 野三坡以“野”著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异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专家考察,野三坡共有种子植物92科713种,蕨类植物15科65种,药用植物更多达200余种,与植物相伴栖息的野生脊椎动物达1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如:褐马鸡、黑鹳等,堪称“天然植物园”和“野生动物王国”。   (二)地质遗迹典型独特 野三坡地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雄踞紫荆关深断裂带北端之上,多起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造就了野三坡内容丰富、类型齐全、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它是一部生动的地质教科书,又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三)边关古隘玉璧金汤 龙门天关景区在古代是京都通往关外的重要关隘,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享有“疆域咽喉”之称,明、清代均有重兵把守。大龙门城堡、明代内长城及三道防线构成了严密的立体防御系统,充分体现了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成熟的军事防御思想,同时以赞美山河壮丽的30余处摩崖石刻被誉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历史文化长廊。   (四)绿色明珠熠熠生辉 白草畔景区主峰海拔1983米为三坡之巅,10万亩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享有“太行山中绿色明珠”之美称。景区内野生动物成群出没,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冰川杜鹃、密林雪浪、一揽三山、二林竞秀让人叹为观止,风动石、蚂蚁岭令人望而生畏……   (五)革命文化灿烂辉煌 野三坡是革命老区,是平西(北京西部)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腹地,聂荣臻、萧克、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三坡人民同八路军一道抗击日寇,涌现出了许多象三坡女儿杨怀英样的民族英雄,鸡蛋坨阻击战七勇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狼牙山式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红色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在这里诞生,并由此唱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六)历史底蕴深厚凝重 涞水智人化石在这里出土发现,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依据;三皇文化、和符文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灿烂文明;“燕王问鼎,松鼠讨封,免除丁粮”的传说在三坡地区广泛流传,时至今日,三坡的民风民俗仍保留着鲜明的明代色彩;民主选举“老人官”综理坡内一切事物,被称为“实开民选之先列、独树自治之先声”,是我国古代乡村民主选举的最早雏形。   古老而神奇的野三坡既是寻奇探野的旅游胜地,又是科考修学的天然课堂,还是缅古怀今的红色传统教育基地,同时更是涞水形象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